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患者可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在我国大约有2亿人患高血压。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存在北高南低的现象,不同民族间患病率存在差异(高原少数民族地区高)。目前,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存在以下三个特点: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三个误区(不愿意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按病情科学服药)。在未来的10年中,减少高血压发病率,增加高血压治愈率将成为我们的工作重点。
一、高血压病的主要症状。
高血压患者主要可出现头疼、眩晕、颈项板紧、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气短、失眠、肢体麻木、乏力等症状,不过不同人可出现不同症状,有的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
二、引起高血压病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血压病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40%-60%.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有高血压者,其子女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
2.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如驾驶员、医师、会计还有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听力敏感性减退的人,都是高血压的高发人群。
3.其他因素如体重、年龄、饮食等。一般肥胖者易发生高血压,而我们日常膳食中的高盐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钾离子、镁离子、蛋白、脂肪的摄入也与高血压的发生有着关系。
三、季节转换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影响
随着季节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在进入秋冬季节的时候,气温逐渐下降,对于高血压的病人来说,血压波动会比较大。随着气温的变化,会加剧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生,尤其是室外室内温差比较大的时候,血管容易出现极度收缩情况,从而会导致痉挛,血压就变得不太稳定,易造成各种严重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而在冬春季节,温差较大的气候也容易导致人们感冒,对高血压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
据临床调查显示,脑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便是高血压。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防治高血压病的方法
1.监测血压、及时就诊、高血压患者应养成每天测量血压的习惯,若发现血压控制不佳,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请医生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2.注意瞅食。戒烟限酒高血压病人切忌过多食用甘温补虚之物,主要指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鱼籽、蟹黄、肥肉等。多吃新鲜蔬菜,每天400—500克,多吃具有降压、降脂作用的食物,如芹菜、胡萝卜、番茄、山楂、香菇、洋葱等;戒烟,限制饮酒、禁饮烈性酒,如白酒,俗称烧酒。明•李时珍称白酒为“纯阳毒物,与火同性,过饮不节,杀人顷刻”。现代有学者认为,白酒中的酒精成分在肝脏内影响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浆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浓度升高,造成动脉硬化。同时可以引 起心肌脂肪的沉积,使心脏扩大,引起高血压和冠心病。因此,患有高血压者,切勿喝烈酒。少吃食盐,国内外许多医学专家都指出,吃盐过多是引起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故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盐的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
3.适度运动,避免劳累高血压患者要坚持锻炼,可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慢跑、步行等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冬季的晨练应在太阳升起后进行,并注意防寒保暖。冬天的运动量应比夏天小,且一定要在服药后再锻炼。此外,冬季节假日较多,应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以免引起血压波动。
4.坚持服药抗高血压药物应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切忌突然停药或减量,以免引起血压反跳。切忌因血压在正常范围而自行停药,这样容易引起血压控制不良。
五、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临床应用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气血阴阳、津液在人体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而高血压病与肝脾关系密切,尤以肝脏为主。因为肝主疏泄,其一是调畅气机,其气主升主动,故对人体气的疏通、畅达起重要的促进作用。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如疏泄不及,气郁目久及血可致血痊气滞则水行必不利,可致水湿滞留,如疏泄太过,亢奋逆上可致肝阳上亢。其二是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若肝病横逆克犯脾胃,则可致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出现眩晕、头痛等症。其三是调畅情志,若肝气郁结或升发太过,均可导致异常的情绪变化,而异常的精神刺激又可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故有经典中提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生痰之源”之说。脾虚则气虚,气能行血,气虚则血行无力,致气虚血疲。脾虚水湿不运,湿聚成痰,痰浊中阻或阻滞经脉,均可致眩晕、头痛、血压升高。
我们认为,情志失调损伤肝脏,饮食失节、过劳或过逸而伤脾是高血压病病机的起点。前者肝郁气滞,肝郁化火致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进一步发展致阴虚阳亢,肝肾阴虚,最终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气滞而导致血瘀、饮停。后者脾虚失运而气虚,痰湿中阻或阻络,气虚无以行血而血瘀,淤血痰浊交结,阻滞心脉可致胸痹心痛,肝阳化风,挟痰痕上逆阻脑络则致中风。
根据以上理论,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时主要采用平肝潜阳、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等方法,经典方药如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等。
六、高血压患者合理使用膏方
冬天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据调查,冬季因心脑血管病发病住院人数比其他季节可增加5倍左右,因此,加强综合防治尤为重要。
膏方是中医用于滋补强身、抗衰延年、防病治病的传统中药剂型,适用于慢性病和亚健康的调治。从现代医学来讲:它具有调节免疫、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膏方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及调养亦有独特的疗效。
心血管病人服用膏方期间,一般情况下可以照常使用降压药、抗心绞痛药、抗血小板药、降血脂、降血糖等药。对于中药汤剂和丸剂,原则上要停用,以免药物太多、庞杂、重复,如确实需要用汤剂则可暂停服膏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