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健康顾问 > 正文
  • 功能性早搏不必用药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网络来源 时间:2012-10-08 14:19:00
  • 核心提示: 小薛这几天一直忧心忡忡,原来上周体检时查出有“早搏”。他在网上一搜,发现对早搏的治疗有很多不同的意见,这让他很困惑。其实不同情况的早搏要区别对待:对于有症状的器质性早搏需积极治疗;而自觉症状不明显的

     小薛这几天一直忧心忡忡,原来上周体检时查出有“早搏”。他在网上一搜,发现对早搏的治疗有很多不同的意见,这让他很困惑。其实不同情况的早搏要区别对待:对于有症状的器质性早搏需积极治疗;而自觉症状不明显的功能性早搏则无需药物治疗,只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周淑娴提醒,如果对功能性早搏进行过度治疗,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可能要比早搏本身严重得多。

      两类人群常发生早搏

      早搏(又叫过早搏动),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即心脏不是有节律地跳动,忽快忽慢,人会感觉到心慌、心悸,甚至有心脏偷停的症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周淑娴说,早搏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前者常常是因为喝酒、喝咖啡、喝茶、熬夜、精神紧张等引起,多在做体检心电图上显示出异常,而这一部分患者以青年人居多。

      而器质性早搏以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居多。如果频发的早搏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或原有心脏病的患者因为早搏而诱发甚至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这一部分人则要积极治疗。

      通常来说, 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早搏往往在运动、劳累状态下多发,而功能性早搏往往在安静、休息状态下多发。由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早搏,一定要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而功能性的早搏,常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 主要是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所致,在身体上并不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心脏B超,可区分不同早搏

      周淑娴指出,对于早搏的诊断需要结合年龄、病史、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在区别诊断功能性早搏和器质性早搏上,患者的年龄、性别也常常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周淑娴说,比如一个30岁的早搏患者,如果是女性,以功能性的居多,因为女性在绝经以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是很少罹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如果是男性,则要看他有没有吸烟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家族史,需排除冠心病等器质性疾病。所以,早搏的诊断需要详细问诊及具体的检查。

      在临床上,医生通常会给早搏的患者做心脏超声波检查,以确定心脏的大小、结构、功能有没有问题,这是区别是否器质性早搏的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复杂一些的病例,有时候也要进一步做冠状动脉的检查,比如冠脉CT、冠脉造影等,看看冠状动脉的状况,以辅助确诊。

      过度治疗,后果比早搏本身严重

      对于功能性早搏,如果自觉症状不明显,仅仅是在心电图上有表现,就没有必要进行药物治疗,应该着重对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如保证睡眠时间,每周有一定的运动量,饮食清淡等。除了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外,还要保持情绪稳定,协调好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有一些患者因为工作压力而使情绪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这往往是引起功能性早搏的主要诱因。

      如果自觉症状明显,老是感觉“心慌慌”不舒服,对工作生活也会造成影响,则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周淑娴说,对于早搏的治疗,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用药以缓解症状,比如服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情况严重的可以使用β阻滞剂类药物抗心律失常,或是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搏的治疗上,切不可抱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态度,一查出早搏就用药物一一消除。

      实际上,对于功能性早搏,如果没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不必用药物治疗,如果过度治疗(例如用药抗心律失常),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可能比早搏本身要严重得多,要知道,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引起人体血压降低、心功能不好等副作用。(张华  王海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