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日报》报道,在不少食品安全事件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监管部门渎职的影子。地方政府与被监管企业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出于本地财政收入、政绩、人情、贪腐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地方政府有可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推行地方保护主义。
《法制日报》的这则报道还说,不久前,一部有关饮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出人意料的轰动效应,有评论人士认为,这一效果与食品安全问题不无关系。纪录片一度引发了“两种舌尖上的爱国主义”之争。在“传统饮食的味道”之外,一些人认为,“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有害的添加剂、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在“另一种舌尖”上,一些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屡见不鲜。这番议论,似乎尖刻了些,但是静心细想,不无道理。
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远非自今日始。但是,在当今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伪劣商品特别是有害乃至有毒食品泛滥于市,还的确与地方政府相关监督执法部门监管不力有着一定关系。有些地方政府的少数公仆,为了一点部门利益或个人好处,便默许、容忍不法商家大量炮制出售不合格或者有害食品,给消费者造成了无法忽略的健康隐患甚至生命威胁。此类现象,引发了民众的极大不满,也给社会增添了极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有道是:
食品安全问题大,地方保护须严查;法律规章非儿戏,谁敢糟蹋必责罚。
在不断加大公务员队伍反腐败力度的同时,不断地完善市场监管的制度法规,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持之以恒,我们的食品市场就会逐步规范起来,食品安全的形势也将迎来根本改观之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