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吃得比以前“油水”大多了,许多人患上胆囊炎、胆结石,最后切除了胆囊。很多人认为胆没多大用,切就切了,而事实上,切除了胆囊要小心大肠癌。 胆囊是什么?人的胆囊好比—个储存胆汁的“水库”,平时肝脏分泌的胆汁大部分储存在这里,我们吃饭以后,特别是进食含油脂多的食物以后,胆囊收缩,把储存的胆汁排入肠道,发挥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如果胆囊被切除了,胆汁无处储存,便持续不断地排进肠道。胆汁被肠道细菌分解后,会产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级胆酸”,这种致癌物常年作用于肠黏膜,会使肠黏膜癌变。
现代人饮食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三高一低”,即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过剩”的营养不仅会使血管粥样硬化。也可使肠道“油腻”,易附着渣物,刺激肠壁,引起排便紊乱,或出现便秘。便秘是由于这些食物较难消化,加上城市人普遍缺乏体力锻炼,肠蠕动减缓,使粪便堆积。粪便中许多有害物质,如“二级胆酸”、细菌、残渣等,长期潴留,对大肠癌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切除胆囊的患者在饮食上更要格外注意,不要吃高脂油腻的食物,特别是不能吃煎、炸食品,尽量减少肠道内的“二级胆酸”的附着。此外,还要多吃蔬菜、水果和纤维素多的食物,多喝水,保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及时排除肠道毒素,对预防大肠癌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前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惟一方法是对没有任何症状的人定期进行健康普查。大部分早期大肠癌和全部中、晚期大肠癌患者,都有小量出血现象。这种出血有的是显性的,能用肉眼看到;有的是隐性的,用肉眼看不到。现在有一种能从粪便中找到肿瘤细胞的方法,只要化验粪便标本就可以初步判断有无肠道肿瘤,再做肠镜检查,就可以确定大肠是否有病变。此外,如果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更要留神。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