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代谢障碍综合征,其临床特点就是高血糖。胰岛素缺乏或作用障碍的形式有多种,一种是完全缺乏,另一种是相对缺乏。胰岛索完全缺乏,即1型糖尿病,过去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这类患者体内没有胰岛素分泌,终身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如果胰岛素应用得当,血糖、血压、血脂控制良好,这些患者中的绝大多数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胰岛素相对缺乏是另一种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属于此型。这些患者体内有胰岛素分泌,但大多数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要低于正常人,并表现为持续降低的趋势。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患病时,可以通过饮食控制来保持血糖正常,此时如同马拉车,马有病了,减轻车上的重量后,马还能拉车。口服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达美康等),是为了刺激胰岛素分泌,就如同给马几鞭子,马就跑的快一些。但随着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下降,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也随之下降。虽然经过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但却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此时便发生了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这时只有加用其他类降糖药或改用胰岛素才能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胰腺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促进蛋白质、脂肪和糖原合成的激素。没有胰岛素,葡萄糖就不能进入肌肉细胞内参与糖代谢。没有胰岛素,体内能量代谢受阻,能量非但不能充分产生和充分利用,相反还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毒的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糖尿病就是由于胰岛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缺陷而造成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最易于检测到的是血糖的升高。当发生并发症时,会出现心脑血管、周围血管、眼底和肾脏的病变,严重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若干种类,胰岛素便是其中之一,它的作用是外源性补充胰岛素,加强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以利于完成肌体代谢的需要。
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存在着误解,认为注射胰岛素是病情加重的表现;注射胰岛素容易成瘾,如同吸食鸦片,想撤也撤不下来;注射胰岛素非常不方便等。这些想法可以理解,但并不科学。这种对胰岛素的偏见和误解会给糖尿病治疗带来很大的障碍,致使很多病人延误病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或致残。因此,判断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合理性,不取决于治疗的方式,而是侧重于治疗的效果。注射胰岛素绝对不会成瘾,因为胰岛素不同于其他药品,特别是不同于镇痛药和毒品,它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当肌体需要而自身分泌不足时,通过外界人为地给予补充,以此来达到内分泌的平衡。
这就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时,医生根据情况给病人注射胰岛素的理由,也就是医生所讲到的替代治疗。使用胰岛素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缺多少,补多少,不能多,不能少,胰岛素用量多了会引起低血糖,用量不足则降糖不理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