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莫为乳瘤惊慌
《医药经济报》讯 主任医师王有国 雅芳的眼睛都哭肿了,体检后的三天里,她一直饭不吃、班不上、失魂落魄地躲在独身宿舍里。她满脑子里装的是“乳瘤?乳癌?大手术……”在她看来,人生之路似乎已走到了尽头。
三天前,是雅芳参加工作以来的首次体检,不幸的是医生发现她左乳房有个鸽卵大的肿块,便在体检单上填上“乳房瘤,建议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字样。雅芳一看“乳房瘤”几个字后,就眼睛发黑,后面的项目再也检查不下去了,便跑回了宿舍。是啊,她才20岁,未婚,连男明友还没有,父母亲人都不在身边,这种事能跟谁说?
多亏同宿舍的李大姐拉她去咨询。外科门诊,一位年轻的男医生仔细检查后,召唤来医院实习的同学轮番摸了一遍,又去拍了片,大夫最后模棱两可地说:“看来是肿瘤,‘良性’‘恶性’,需最后由病理检查来确定,如果你同意手术,可按乳癌大手术准备,手术开始先按良性瘤切除,术中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若是良性,简单缝合完事;若是恶性,就做根治术,将左侧乳房、胸部脂肪、肌肉和腋下淋巴组织全部拿掉,有可能术后还要化疗……”其实,姑娘的魂儿早已被那“乳癌”惊散了,大夫后面的话,她什么也没听进去,便发疯似地往回跑,医生在后面喊:“考虑好了再来……”
在雅芳的耳朵里,早就灌满了“乳腺癌”的残酷。她还在念中学时,她同村的一个嫂子,30多岁就发现乳腺癌,先是切掉了一侧乳房和肌肉,半侧胸壁塌陷了;后来肿瘤复发,又化疗,折腾得头发都掉没了,骨瘦如柴;最后还是撇下5岁的孩子归西了。后来她又听说“乳腺癌患者正趋于年轻化”,未婚的姑娘也有得乳癌的,没想到现在竟落到自己头上。雅芳越想越没路了,与其那样,还不如早点死了好……
几经辗转,当雅芳坐在一位老主任面前时,哪里还像二十几岁如花似玉的姑娘,倒像个精神病院跑出来的女“疯子”。真是精神压力折磨人——没商量。老主任给她做了认真检查发现:她乳房上肿物只有卵黄大小,光滑圆韧,活动良好,与基底和皮肤均无粘连,乳头无异常改变,腋窝未摸到淋巴结。肯定地告诉姑娘:“99%是良性瘤,最可能是‘乳腺纤维瘤’,你根本用不着担心,手术也很简单,门诊就可以做。”并给她介绍了许多乳房病的常识。
其实,雅芳的情况正代表了所有发现乳房异常者的忧虑,也是困惑妇女的常见疾患。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判定形形色色的乳房病变?虽说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但人们最担心它们的恶性倾向有多大?应该怎样处理?
读者朋友,如果你遇到了此类问题,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认真听取医生的解释,有的医生没耐性,你可以多咨询几位。当你了解了一些有关乳房异常情况的常识后,你自然也就对自己的病心中有底,就会知道应该怎样处理了。
首先是排除恶性病变。一般恶性肿瘤有以下特点:肿块较硬而不规则,触痛可能不明显,易与皮肤或胸壁粘连,活动性较差,乳头可能有抬高、回缩,可有腋下淋巴结肿大等,凡有这些特征之一的,均应做活组织检查判定其性质,确定治疗原则;活检的方式有多种,用穿刺针抽取肿物细胞或小切口切取小块肿物,甚至可以将肿物单纯切除做病理检查。总之操作都很简单,没有什么痛苦,你可不要拒绝。
要了解常见良性乳腺病不同类型的特点。乳腺纤维瘤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多数为单发,肿块圆形、光滑、孤立、边界清楚、活动度大、与皮肤胸壁无粘连、无触痛、腋下淋巴结不肿大;乳腺增生症或慢性囊性乳腺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可单发或多发,肿块硬度不一,随月经周期变化,经前和行经期可有胀痛,边界不清但活动良好,与皮肤胸壁无粘连,无淋巴结肿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中老年,突出的特点是有乳头溢血,即有少量鲜血或血水从乳管溢出,肿块很小且在乳晕部,甚至摸不到,与月经周期变化不大。
了解良性乳病的恶变倾向有多大。目前可供参考的资料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的癌变率为6%-14%,乳腺增生症癌变率为0.5%-2.8%.乳房纤维腺瘤恶变率为1%-2.8%。因为各种统计口径不一,报道也就有所差异;
了解每种病变的大体治疗原则。癌变率高,又有局限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应该早期切除;弥散、多发的乳腺增生症,则应以保守治疗为主;而孤立的乳腺纤维腺瘤,也有一定的癌变可能,早期手术可以根治。当然,诊断为乳房癌后,应及早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至于手术切除的范围目前趋于缩小,结合放、化疗,效果依然良好。
听过老主任解释后,雅芳姑娘那失魂落魄的样子,渐渐平缓下来了,最后她根据主任讲的原则,自己选择了手术治疗。手术非常顺利,腺瘤完整地切除了,病理检查确定:良性纤维腺瘤,没有恶变迹象。姑娘完全放心了。一个小小的乳房良性瘤,对外科医生来说是多么简单,说句“切掉吧!”是多么轻巧;可对一位年轻姑娘来说,它竟像一枚重磅炸弹,可能炸得她魂飞魄散。这里也告诉医生们,应该怎样切切实实地为病人排忧解难。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