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进补
中年时期分为壮年期(28~45岁)和更年期 (45—60岁)两个阶段,是人一生鼎盛时期,强壮的体质呈现转衰的趋势。如气血渐虚,各器官功能渐弱,新陈代谢速度渐缓,消化功能减弱,性功能减退,抵抗疾病能力也有所下降。但延缓诸如此类的衰退是可以做到的。诚如古代名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然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于是“人到中年当大修”也就成了现代中年人的警句。 .
何为“大修”?中医学认为,“人始生,先成精”,“精者,生之本也”。人体所有的器官与功能,都受制于“精气”。人体就像一座水库,体内的精气盈与亏好比水库里的水位。中年人生理功能退化,再加上处于敬业出成果最佳期致精力透支,就像水库里的水不断外流,水量锐减,水位下降,如再不警觉,多种疾病就会接踵而来。因此“中年修理,重振根基”,深刻揭示了中年进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年人对进补药食的要求如何合理?从进食总的营养方面来说,应该是充足的优质蛋白
质、丰富的维生素、多种无机盐、低脂肪、适量糖。进补则尤其重在补肾精。首先要适当增加血肉有情之品即动物类药食,诸如中药类阿胶、鹿茸、海马等;食物类瘦肉、鸡肉、鸭肉、兔肉、鱼类等;因为此类药食所含优质蛋白质颇丰;诚如清代医家叶天士所云:“血肉有情之品能栽培体内精血。“原理就在于“同气相求”的功效:其次是
经常服用药食兼优的食物,如大豆、核桃、黑芝麻、蜂蜜、花粉、菌菇类等,均有延年抗衰老作用。尤其核桃肉、黑芝麻、黑大豆补肾作用较为突出。古代方士曾有“辟谷术”的神奇传说,说的是黑大豆与火麻子仁配制的食品。传说中的耐饥进补作用虽夸张了一些,但根据现代科学研究,食之确能身轻体健,延缓衰老。又如我国最早药典《神农本草经》均列黑芝麻与蜂蜜为上品,称前者“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又言后者“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需要久服方能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中年人的饮食菜肴口味必须清淡。因为,人到中年,肾气始衰,而咸味入肾,肾中咸味过多,则伤耗肾气:若嗜咸则加速肾衰,肾气衰竭必将影响各器官功能。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重要诱因之一就是摄盐过量。而这些致命的疾病,多为在中年时期埋下的祸根,对此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