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西药疗法
理想降压药的9条标准
高血压治疗的现代观点是:降压是手段,目的是保护靶器官;降压的同时必须消除其他危险因素;治疗不能影响生活质量,强调长期的有效治疗;强调综合评估。
什么是理想的降压药?国际公认的9条标准:有效控制血压;不良反应很少;降压平稳;能预防和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肾、血管结构的改变;能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使治疗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服用方便,易为病人接受和坚持;价格适宜,疗效、费用比值高;不影响其他病的治疗。
常用降压药(西药)的选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很多,西药按其作用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耐诺普利等。这些药以降压为主,既可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而扩张血管,也可直接作用干血管,使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而呈明显的降压作用,但不影响心脏血液排出量。
钙拮抗剂:常用的有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卡地平等,可以通过扩张周身血管而达到降压的作用。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氯噻酮等,因为此类药是通过利尿、排钠而降压,所以很少单独应用于降压,多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
β一阻滞剂:有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此类药物能通过对抗体内的升压物质和降低心脏的排出血量而达到降压目的。
α一阻滞剂:可乐定、甲多巴等属于此类药物。它们也是使周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但与
β一阻滞剂药物所对抗的升压物质略有不同,这类药物对心脏血液排出量和心率影响很小。
值得提醒患者的是,高血压患者很少使用单一药物降压,大多数病人都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理地联合应用降压药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能减轻副反应,但如果配伍不当也能造成不良后果。如当可乐定和胍乙啶合用,反而会引起高血压危象。因此,联合应用降压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合理用药原则
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目的是降低增高了的血压。一般合理用药原则可归纳以下几点:
(1)长期治疗的原则:除临界高血压或轻型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或症状性高血压病因可得到消除之外凡是有用药指征者均应长期用药,宜选用缓和、持久、副作用小的制剂。
(2)逐渐增量、缓慢降压的原则:对缓进型高血压应坚持这一原则,以避免血压下降过猛或敏感者出现严重副作用。
(3)急症急治,慢症缓治的原则:对危及生命的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者应选用强效及速效剂以期在短期内达到有效剂量、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对有严重心、脑、肾并发症或老年患者不宜追求急速降压,以免因过快或过低的降压而影响这些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
(4)个体化原则:尽力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选药,区别对待,使血压保持在理想水平。抗高血压药物必须长期应用,各人的维持有效剂量相差很大,疗程也因人而异,根据血压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和调整全适剂量。
新服法
有关专家在治疗老年型高血压的过程中,提出并应用了一种新的服药方法。该新法依据时辰药理学原理,可以更有效地保持血压稳定,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
临床实施表明,高血压病人采用清晨醒后一次服药的方法后,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的波动,防止血压在清晨时突然升高,同时又能有效地避免和控制夜间睡眠达到预防脑溢血和脑血栓形成的目的。
以尼莫地平为例,以往传统的服药方法是每日服药3次,每次1片;新的服药方法是每日服药1次,每次2片(0.02克)。临床实践表明,传统的服药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因为人的血压在24小时内有周期性的节律变化,每天早晨血压升高,下午血压比较平稳,到夜间睡眠时血压会自行降低。高血压病人也是这样,因此,高血压病人容易在早晨发生脑溢血,而在夜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即脑血栓形成。而按照传统的服药方法,早晨药物发挥作用有限,达不到良好的降压效果;而中午和傍晚服药后,血压又会出现明显的降低。因此,这种服药方法虽然可降低血压,但很难预防脑溢血的发生,更不能预防脑血栓的形成,有时甚至会促使脑血栓形成。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