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正是进补良机,但是进补前首先要分清自身体质,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四种人进补有讲究
(本报记者李永红 阎世峰) 时下正值初冬时节,此时也是人们进补的大好时机。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其实,进补最好是药食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沈志秀硕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分清脏腑阴阳平衡的具体情况之后再辨证调补,初冬时节主要应从调补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来人手。有四种人进补必须要慎重。
一、“心火旺”的人
症状有:心慌心烦,爱着急,失眠多梦,盗汗,健忘,小便黄,大便干等。这种类型的人,不宜服用含有人参、鹿茸、桂圆、牛鞭之类的辛温补品。因为本已心火偏旺,如果再食用上述补药,无异于火上浇油,非但不能滋补身体,反而会令上述症状越发严重,甚至会出现口舌生疮、口臭口苦、皮肤长疮等不良后果。
进补时,心火旺的人可用莲子、麦冬、百合各10克,水煎后滤汁与50克大米煮粥常食,该药粥可清心火、安心神;蔬菜宜多食苦瓜。药物方面,可酌情选用中成药“天王补心丹”来补心阴、清心火。
二、“胃寒”的人
症状有:经常胃部隐隐作痛,在受寒或吃生冷水果后疼痛明显加重,并伴有食欲差、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大便偏稀等。这种类型的人,在冬季进补时不宜服用甲鱼、鸭肉、西洋参、百合、山药、菊花等滋补品。因为平时胃寒者本已怕冷,而以上这些食物或药物皆属寒性、凉性,若过多食用会令胃寒者不适症状加重,甚至易使原本有胃肠疾病者病情恶化,出现胃痉挛、腹泻、肢体浮肿等情况。
进补时,胃寒的人可用当归10克,生姜(切片)20克,羊肉(切块)250克,共入砂锅中炖煮熟烂,酌加调味品后食肉饮汤。该药膳可祛寒养胃、养血止痛。中成药可酌情选用“理中丸”来温中祛寒。
三、“肝火旺”的人
症状有:口苦咽干,眼睛干涩红肿,脾气暴躁,易怒,两胁胀痛,头晕耳鸣,大便干等。这种类型的人,在冬季进补时不宜使用生姜、花椒、胡椒、桂皮等调味品,以及大枣、羊肉、狗肉、螃蟹、乌鸡、枸杞、人参、桂圆、党参、鹿茸、黄芪等滋补品。因为花椒等调味品大多性味辛热、香燥,而狗肉、乌鸡、人参之类也属温热、大热之品,故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肝火旺症状,令血压异常升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尤须注意。
进补时,肝火旺者可选择西洋参、菊花、决明子、桑叶等,单味适量泡水代茶饮;或每次取西洋参片2克含化、嚼食。饮食上可食用甲鱼汤、老鸭汤来滋阴降火。
四、“肾阴虚”的人
症状有:腰腿酸困,手足心发热,足跟疼痛,遗精盗汗,口干咽燥,性功能衰退等。这种类型的人,冬季进补时不可滥用海马、鹿茸、动物鞭类、淫羊藿、仙茅等补药。因为上述药物仅适合于肾阳虚人群,若肾阴虚的人误服,会出现频繁遗精、夜间大量盗汗、血压升高、血热、咽喉红肿、口臭等副作用。
进补时,肾阴虚的人应以生山药100克、枸杞10克,与大米50~100克共煮粥,每天早、晚食用。平时可用西洋参须5、6克泡水代茶常饮。中成药方面宜选用“六味地黄丸”或“无糖型六味地黄冲剂”来滋肾阴、填肾精。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