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利湿热疗丹毒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黏膜的微小损伤处侵犯皮内淋巴管所致的炎症,很少扩展至真皮下,但蔓延很快,一般不化脓,也很少出现皮肤及组织坏死。
丹毒好发于下肢及头面部,炎症呈片状红疹,色鲜红似玫瑰,界限清楚,用手指轻压,红色即可消退,除去压力时红色很快恢复,红肿向四周蔓延,有时可发生水疱,往往边缘高出正常皮肤,病人可伴有高烧39℃~40℃,头痛,畏寒,大便干燥等全身症状。丹毒可反复发作,后期可造成象皮肿,全身治疗用大剂量青霉素G或磺胺,局部治疗用50%硫酸镁或4%硼酸溶液湿敷,中药外敷或外洗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抬高患肢,卧床休息。
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消退后,应继续治疗5~7天,因停药过早容易复发。下肢丹毒如同时有足癣,则应治好足癣才能避免复发,要注意防止接触性传染。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中医称发生于头部的丹毒为“抱头火丹”,发生于下肢则称“流火”。中医认为,丹毒是因为体内湿邪内蕴,局部气血凝滞,瘀久化热,经络阻塞,蒸腾于外而发生的。从整体辨证和局部辨病上看,常选用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药物,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方剂。常用经验方:银花15g,连翘15g,板蓝根10g,赤芍10g,丹皮10g,车前子15g,黄柏10g,地丁10g,头面部丹毒常加用野菊花30g或菊花10g,下肢丹毒常加用牛膝10g或木瓜10g。
局部治疗可选用如意金黄散,鲜马齿苋外敷,每日一次。
一般情况下,丹毒春秋季节发病率较高,因此,在春秋季节来临时提前服用一些清热利湿的药物,对于防止丹毒的复发有一定帮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