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怀孕后,随着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孕妇的子宫底高度及腹围都要逐渐增高,胎儿的身长与体重也成比例地增加。如果妊娠4。5个月后,孕妇的腹形及子宫体明显小于正常孕月,胎儿虽然存活但生长迟缓,其体重低于相同孕龄胎儿平均体重的第十百分位数,或低于 2个标准差的,就称为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宫内发育迟缓的胎儿,即使能达到足月并出生,其身长、体重及各个内脏器官也都比正常婴儿小,皮下脂肪也少,容易患低血糖、低血钙、硬肿及黄疸等病,在体力及智力方面均不及同龄婴幼儿。如生后营养条件好,可能在半岁至4岁后赶上同龄儿童,但亦有少数病儿留有神经系统缺陷。
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因素可能来自孕妇方面,也可能缘于胎儿方面。
孕妇方面如遗传因素(母亲身材矮小);主动或被动吸烟、酗酒、吸毒、严重营养不良,或患有高血压 (如妊娠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以及母体缺氧(严重哮喘、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等,都能导致胎盘功能不全,使胎儿缺氧和营养不良,以致生长迟缓。此外,孕妇年龄、胎次、地理环境(如居住高原)等,都能影响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发育。
胎儿方面的因素,如染色体异常、病毒感染(风疹及巨细胞病毒)、营养不良,以及放射线照射等。另外是胎盘脐带的因素,如胎盘功能不全,脐带过细、打结等,均能减少对胎儿的供血、供氧,从而发生宫内发育迟缓。
妊娠期子宫底高度(简称宫高)的增长与胎儿体重密切相关。一般在妊娠20~36周期间,子宫底高度每周增长约l厘米。如果连续两三周子宫底高度不增长,应疑为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但确诊还需结合B超检查。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为促使胎儿发育,孕妇需要增加卧床休息的时间,左侧卧位对保持子宫胎盘有较多血流量比仰卧及坐位好,是最好的体位。为保证胎儿的热量需要,孕妇要有高热量饮食,也可以静脉输注葡萄糖。同时,要及时治疗高血压等疾病。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相当于中医所谓“胎萎不长”、“胎不长”的病症,从隋代以来的中医书籍中,就对本病的病理、临床表现、治疗调理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有过明确的论述。从中医学角度而言,本病发生的主要机制是父母禀赋不足。特别是孕妇平素体质虚弱或有慢性病,或怀孕早期呕吐剧烈,持续时间较长,进食少,致使孕妇气血亏虚,不足以供养胎儿,以致胎儿生长迟缓。因而本病以虚证为主。常见的有气血虚弱、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证。
气血虚弱 这种证候多见于孕妇平素患有慢性病,血虚气弱、孕后呕吐食少,以致脾虚气弱,胎失所养而致。《景岳全书》说:“胎不长者,血气之不足耳。“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临床表现为胎儿小于妊娠月份,胎心胎动微弱,孕妇面色咣白或萎黄,头晕心悸,少气懒言,纳少无力,舌淡嫩、苔薄,脉细滑无力。治疗宜补气益血,滋养胎元之法,可选用八珍汤加减。药如:太子参、黄芪、熟地、菟丝子、桑寄生各15克,炒白术12克,茯苓、当归各9克,陈皮、炙甘草各6克。
加减法:贫血者,可加阿胶珠、何首乌、枸杞子;头晕心悸者,可加柏子仁、远志、五味子、沙蒺藜;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元参。
脾肾阳虚 这种证候多见于孕妇平素即脾肾不足,孕后又不节房事,伤及肾气,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或过食生冷,戕伐阳气,以致精血化源不足,胎失温养者。
临床表现为,孕妇腹形明显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胎心胎动低弱,并见腰膝酸冷,手足不温,纳少便溏,或形寒晨冷等症状。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治用补脾温肾,慎精养胎之法,可选用温土毓麟汤加减。药如:黄芪、炒白术、怀山药、菟丝子、覆盆子各12克,党参、巴戟天、炒杜仲各15克,陈皮6克。
加减法:头晕耳鸣者,可加白蒺藜、五味子;形寒肢冷者,可加仙灵脾、鹿角胶。
肝肾阴虚这种证候多见于素常属于肝肾阴虚体质的孕妇,受孕后又不节制房事,以致阴血受损,不足于养胎,使胎儿生长迟缓。
临床表现为,孕妇腹形小于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见有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滑数等症。治以滋补肝肾,清热养胎之法,方用左归丸加减。药如:熟地、怀山药、枸杞子、龟板胶(烊化)各12克,山萸肉、菟丝子、川黄柏、白芍各9克,陈皮 6克。
加减法: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者,加麦冬、沙参、石斛;头晕耳鸣心烦者。加白蒺藜、淡竹叶;手足心热者,加白薇、地骨皮。
对以上各证候中病情较轻者,也可以酌情选用简便方:
1.黄芪30克,阿胶珠15克,水煎服,用于气血虚弱者。
2.生熟地、麦门冬、沙参各15克,枸杞子9克,水煎服。用于肝肾阴虚者。
3.党参15克,炮附子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本方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属于高危妊娠之一,若能及早治疗,用药得当,预后还是良好的。本病除应与死胎鉴别外,还需诊断胎儿有无畸形或生理缺陷,可做B超、血液生化检查或染色体检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