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健康顾问 > 正文
  • 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要点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08 21:02:24
  • 核心提示: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要点   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而浅表性胃炎是原发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该菌所产生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会破坏胃粘膜屏障,增加胃泌素

    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要点

     

      慢性胃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而浅表性胃炎是原发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该菌所产生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会破坏胃粘膜屏障,增加胃泌素的分泌,最终导致胃粘膜细胞变性、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引起或加重病变程度。

      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脘腹痞闷、胃脘疼痛,故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范畴。凡外感寒湿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大病、久病之后伤及脾胃,均可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呕恶、嗳气等症状。关于外感邪气,早在《内经》中已有较全面记载,如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小络引急,故痛寒气客于肠胃……故痛而呕也(《素问·举痛论》。同时《内经》提出饮食所伤、情志失畅也是导致胃脘痛的重要原因,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饮食不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此外,寒邪伏胃,日久化热亦致胃脘痛,如刘完素在《病原式六气为病》中载有或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不可言寒也;《杂病源流犀浊》亦云:经云寒气客于胃者,必先有火郁于胃中,又为寒邪所遏,清无所归而不得升,浊无所归而不得降。瘀血阻络亦致胃脘痛诸证,即所谓病初在经,久痛入络(叶天士)。

      在治疗方面,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应从正邪两端入手,如李东垣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提出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法;朱丹溪则从寒、热、气、血、痰、湿入手,提倡清降、开郁、化痰、祛瘀、导滞诸法;张景岳认为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其有因早、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主张气虚者必大加人参,阳衰者必佐以桂附干姜;而叶天士主张以通为主,通则不痛,通当须究阴阳气血等。临床治疗要点如下:

      1.健中土,化湿助运  该法常用于湿阻脾胃之胃脘胀痛或脘腹痞闷,口苦而粘,口渴不欲饮,眩晕乏力,大便溏薄,小便黄赤,纳食不香,舌薄白腻或黄腻,脉弦缓或细。《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方选平胃散、三仁汤、四君子汤化裁,药用杏仁、苡仁、白蔻仁、厚朴、云苓、陈皮、太子参、苍术、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

      2.调气机,舒肝和胃  该法常用于胃脘攻撑作痛,牵及两胁,胸闷嗳气,呕吐吞酸,每因情志不遂而发,甚则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耳鸣耳聋,大便不爽,舌苔薄白,脉弦或滑细。《素问·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则达,《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方选柴胡疏肝汤化裁,药用柴胡、郁金、川楝子、香附、白芍、当归、枳实、陈皮、木香、云苓、白术。

      3.温脾肾,调畅气机  该法常用于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则减,纳呆少食,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腰膝冷痛,或下肢浮肿,便溏次多,时吐清水,舌薄白或腻,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或迟,禀赋不足,精气亏虚,脾胃虚弱,肾少温煦,脏腑失养,更复致虚。《景岳全书》曰: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胃,最多心腹痛证,《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故应方选黄芪建中汤、右归饮化裁,药用黄芪、白芍、肉桂、制附子、枸杞子、杜仲、山药、云苓、甘草、公英、白术、补骨脂、枳壳。

      4.养胃阴,升清降浊  该法常用于胃脘灼热疼痛,咽干口燥,口苦思饮,精疲乏力,手足心热,头昏耳鸣,胃纳欠佳,大便秘结,舌红少苔、缺津,脉细数或细。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胃主和降,以降为顺,胃热内滞,反升为逆,清浊失司。方选竹叶石膏汤、益胃汤加减,药用生石膏、栀子、麦冬、北沙参、石斛、玉竹、竹叶、太子参、半夏、生地、香附、陈皮、白花蛇舌草、败酱草。

      5.祛瘀血,和络止痛  该法常用于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或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该证多因病程较长,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或肝郁气滞致瘀。气之与血,如影随形,气行有滞,血必因之而涩,气行有阻,血必因之不通,是以久病多虚多瘀。方选失笑散、丹参饮加减,药用五灵脂、蒲黄、丹参、香附、郁金、元胡、蒲黄、枳实、白及、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太子参、山药、三七粉(冲服)。

      慢性浅表性胃为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尚应医嘱患者改变饮食习惯,适度锻炼,劳逸结合,避免饮食过冷、过热、过硬,保持心情愉快。只要认真调养,正确用药,即能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