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着《奠生气》歌: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顾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传统养生保健理念最为关注的就是“气”,认为“百病生于气”,就是说人们生病,这病那病,或直接或间接都与“气”相关联,于是,“气消百病除”,也就顺理成章了。由之,结论出来了:“想维护健康就不要生气”。
怎样“莫生气”呢?
首先,回避。俗话说:“眼不见,耳不听,心不胀。”惹不得,躲得。躲开可能爆发让你生气的情境,让你背后去骂死皇帝。拒绝了刺激,当然就无所谓反应了。
躲开了生气的情境,我行我素,我还去干我自己想干的事,或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娱乐,如上公园、打球、垂钓等等。
其次,忍耐.如果情境回避不了。那就自我克制。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的根本。的确,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德性修养,修出宰相的肚量——忍人所难忍,忍人所不忍,一忍万祸皆灰烬。
其次,释放。释放,就是将心中所“忍”的窝囊气加以适当的发泄。不发泄,让窝囊气窝在心中,迟早得酿成疾病。
消极的释放,俗称迂怒。丈夫被上司无端责斥,忍气吞声,回家找妻子的茬;妻子被丈夫责难,敢怒不敢言,转过身去打鸡骂狗。这种“已所不欲而施于人”的释放,是懦夫的行为,最为人所不齿。
又次,升华。升华,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诠为:“特指被压抑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常转向社会所许可的活动中去寻求变化的、象征性的满足。”所谓化阻力为动力,化悲痛为力量。比如,一个人遭遇挫折,潜心于事业,混出个人样子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