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悟]到何时
“春捂秋冻”之道,在我国民间盛传不衰,这是因为它有科学道理。
“春捂”,是指人们在春回大地之时,别过早地脱掉棉衣,应“捂”些时候。这对春季的养生保健极为有利。
我国盛行季风气候。每当冬春换季之时,由北方西伯利亚吹来的冷空气与从东南方吹来的暖湿空气往复交替,气温变化无常。尤其是早晚与中午的温差较大,易形成“倒春寒”,造成天气变化,“犹如孩儿脸似,一日变三变”。“初春”更甚,有“春寒冻死牛”之说,说明春寒不容忽视。此时若过早地“只顾风度,不管温度,”急不可待地换上春装,就极容易感冒着凉。“返了春,冻断筋”就是这个道理。
“春捂”的另一个依据是:受冬季严寒激发,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大量增加,使体内产热达到高度平衡。春季到来,随着气温的变化,产热需要减弱,体内代谢发生变化,保持恒温的下丘脑不得不加紧工作。然而,下丘脑与体内各控制系统对气候的应变能力,至少要几个星期才能调节好。初春时节,气候忽冷忽热,此时机体尚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加上冬季汗腺闭合,初春逐渐开放,因而春寒极易侵入机体而引起伤风感冒。
所以,古今养生都十分强调“春捂”。“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长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方法。“春捂”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体内产热下降后免遭寒潮侵袭。科学的“春捂”,就是根据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棉衣不可过早脱掉。对于老弱者更要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的变化一件件地增减。
一般到阳历的5月上旬,白昼气温达到摄氏20℃度以上,且较稳定,而机体经过数周的调节亦已逐步适应了节气的变化,这时穿得单薄点就不至于引起感冒了,“春捂”也就可以告一段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