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罹癌 告诉我们什么
今年正好40岁的著名港星梅艳芳在9月5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坦然承认罹患子宫颈癌。她说,“约1年多前我开始有一个良性瘤,当时无迫切施手术的需要,所以我继续工作,继续生活。直至最近一次检查时,发现出现了变化,证实我患上子宫颈癌“。据媒体报道,目前,梅艳芳的子宫颈癌应该属于二期阶段,伴有出血和明显贫血现象,正在接受化疗等综合治疗,头发也在脱落……虽早有传闻,如今一旦证实,仍让她的星迷、歌迷大为震惊和担忧。人们从她的遭遇中应得到怎样的启示?
防“癌”的警惕性丝毫不能放松。如果梅艳芳从发现良性瘤期间就反复做细胞学检查,或如果能及时根除所谓的“良性瘤”,那么她就不会一经确诊就已是二期宫颈癌了,也不会错过可以根治的最佳时期。虽然癌症专家认为,如果目前进行手术、化疗,梅艳芳的存活率不低于413%,但如果是在更早期,不论采用手术或放疗、化疗,其效果都较好, 5年生存率可达95%左右。
早在160年前,一位意大利医生从死亡登记资料分析中发现,患宫颈癌的妇女大多数为已婚者,未婚者很少,而修女几乎不患宫颈癌,从此人们就把“结婚”列为了宫颈癌的第一危险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已不能把“结婚与否”作为判别标准,应从性经历的实际情况加以判别才更贴切。因为这涉及个人隐私,往往是造成漏诊、误诊的重要原因。
从实际出发,我们把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分为三类较为适宜:性行为危险因素,宫颈癌与性行为过早、多个性伴侣、配偶性混乱、口服避孕药、多孕多产、吸烟、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营养不良等有关。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生首先与初次性生活过早有关。这是因为,青春期宫颈上皮发育尚未成熟,抵抗疾病的能力差,易受各种因素的刺激而致病、致癌。生物学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和衣原体等各种微生物的感染,其中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已经被证实是致子宫颈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遗传因素,目前仅有少量研究表明宫颈癌可能存在着家族聚集现象。梅艳芳的胞姐梅爱芳也因子宫颈癌于2000年去世,这可能成为宫颈癌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又一例证。
女性如果发现自己白带增多,最初无异常气味,随后白带混有血性,伴有恶腥味等,应该就医检查。及至发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性交出血、下腹用力后出血、绝经后出血;尿频、尿急及大便带血,以及盆腔和下肢肿胀疼痛等异常表现,再到医院检查恐怕为时已晚。更严格地说,女性到了35岁以后,就算没有任何症状,也应定期做常规妇科检查。医生可根据宫颈表浅的糜烂、反复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检查、病理活检,发现早期宫颈癌。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