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古方新解 > 正文
  • 话说小柴胡汤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时间:2012-05-04 08:49:00
  • 核心提示: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

     《伤寒论》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四句申明小柴胡之功效如此,所以诸症得之皆愈也。”

      服小柴胡汤可使上下通达,里和表畅。也就是说,小柴胡汤具有和畅表里,通达上下之功效。

      那么,凡是具有表里不和、上下不畅之病证,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似乎文义不通,我们可以解读为或伤寒、或中风(或者其他外感),发病已有数日(并非刚起病)。诸见症颇为杂乱,烦、呕、满、痛等似多属里证,但身有寒热又有表证之嫌。综合诸症,既无法得出病邪在表不在里,也无法得出病邪在里不在表之结论。同时,既有胸满、心烦、咳嗽等上焦见症,又有喜呕、心下悸、胁满、腹痛等中焦见症,也有小便不利等下焦见症。面对此类病证,单纯使用汗法、下法甚或吐法,皆不足取,唯以小柴胡汤和畅表里、通达上下。上下表里既畅,气机升降出入复常,诸症自解。即或有残邪留于一隅,也可随证祛之。

      笔者曾会诊一临产患者,高热5日,胎儿不能娩出。诊见急性病容,胸憋腹胀,端坐喘息,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舌红苔白,脉象弦数。辨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治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姜半夏9克,党参9克,枳实9克,生姜3片,生甘草3克,益母草15克。当日下午分2次服完1剂,晚上热退,胎儿自然娩出。

      小柴胡汤似乎与分娩无关。但表里和畅、三焦通达,当是自然分娩的有利条件。本案中,胎儿能够自然娩出,当得益于使用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之结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