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火”理论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即平和的阳气,是与壮火相对而言的。“少火”理论认为,元气需要少火的温煦,而壮火则能耗伤元气,即亢烈的阳气能够耗伤人体的元气,所谓“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一理论对于临床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这一理论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略作论述,并举病案讨论如下。
1 风湿性心脏病伴二尖瓣狭窄
中医认为,风湿性心脏病伴二尖瓣狭窄与肺气郁闭、心阳不振、瘀血阻络有关,治疗重在宣通胸阳以开肺气、活血化瘀以通血痹,同时要注重扶助命门之火。心血之通畅既赖心阳之鼓动,亦赖肺气之宣畅,肺气郁闭则心阳失展,血亦因之瘀。故治之每用宣通肺气、活血通痹。使用本法时,用药当轻灵,取“轻能去实”之意,可用蜜炙麻黄开肺气,用量不过
案例1:患者,男,38岁,
按:本病病程日久,系叶天士所述“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候。心居上焦,内寄少阴君火,命火不足则心火亦虚,火不足则寒,寒则胸阳郁痹,故临床可见诸多证候。方中麻黄宣通胸阳以开肺气:虫类药物逐血痹、搜血络;再合桂、附之温,使寒去络通。用制附片
2窦性心动过缓
本病的发生往往与中焦化源不足、命门火衰有关,治疗重在温补中焦以益气血,少火生气以助命火。中焦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生化旺盛,有赖于肾中阳气之温煦。如命火不足。火不暖土,则脾阳亦虚,心阳亦不足,临床可见心动过缓、血压低等一系列机能衰退证候。治疗当温补中焦,兼补命门之火,药可用党参、制附片、黄芪、黄精等,注重补中有通,效果显著。
案例2:患者,男,65岁,
按:本案患者心动过缓,又有身困乏力等,正如李东垣所谓“中焦元气不足”,故治疗重在温补中焦。使用本法时,常结合温补命火。临证补命门之火切不可过,若附子用量大则必不效可能还会导致壮火炽盛,反助贼火伤气之害。另可酌用白芍、黄精等养血益阴之品以资助精血,此阴阳相助之妙用。
3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与心阳不足有关,同时大多伴有心悸失眠等症。治疗主以温命火以助心阳,平逆气以定神志。心为神之所居,赖心气心阳之温养,心阴心血之滋养,心阳不足则心利失养,可见失眠、心悸等症。治宜温命火以复其阳,药亦取党参熟附片、桂枝为主体,且药以轻灵味辛为主,取“辛能通络”之义。同时合甘淡之山药以益阴;白蒺藜、天麻定神志。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心电图见sT段改变伴有失眠者,可获良效。
案例3:患者,女,67岁,
按:本证用药与前法中大体相同,亦取党参、熟附片、桂枝温命门之火而助心阳。所不同者,以厚朴花、炒苍白术同用,于温脾之中有运脾之法,以白蒺藜、天麻与熟附片、桂枝同用,温火之中有降气之法。
4结语
对于心脏疾病的治疗,临证注重补命门之火,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旨,少用附子以温命火,轻用桂枝以温通心阳,为治疗心脏疾病基本用药单元。在此基础上,兼用辛味药活血通络,甘淡之品以补气,顾护人体阴阳水火,组方用药于平淡之中每有奇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