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腐熟,主受纳水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位置居中,为气体升降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健运才能升清降浊,五脏六腑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在内五脏六腑、在外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证。故李果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李呆创制补中益气汤,其用法及方义正如其所云:“《经》日: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而立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重用之以补脾肺之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使自汗以损元气,又可助人参以益脾胃之气。人参、甘草补脾胃元气。白术、当归除湿和阴,升麻、柴胡升清阳之气,并引黄芪、甘草、人参甘温之性上升,以补脾中元气而实肌表,为益气升阳之剂。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病证,现举例如下。
自汗
自汗指经常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由于阳气亏虚,不能固卫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故见自汗。而补中益气汤主药为黄芪,既能益气又能固表,配伍人参、白术补脾肺之气,健脾胃,使卫气生发之源不绝,故可用治自汗。
患者,女,42岁,
气虚感冒
气虚之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肌表腠理疏松,易感受外邪,且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应用补中益气汤补正气益脾气,气盛则肌表致密,外邪不得侵入。
患者,男,81岁,
眩晕
眩晕乃指头晕眼花,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上扰清空。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脾、肾三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患者,男,40岁,
崩漏
崩漏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而下。常见原因有血热妄行、脾虚失摄、肾失封藏、瘀阻冲任等。本病属脾虚者,经血量多色淡质稀,常伴气短神疲,面色眺白,食欲不振,可应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升提清阳,并加止血药物以标本兼治。
患者,女,39岁,
久泻
凡泄泻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属虚证。久泻又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补中益气汤功可益气健脾,升阳止泻,是治疗久泻的基本方剂。
患者,男,64岁,
体会
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气下陷的基本方,功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脾胃论》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唯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本方是李杲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眺白、脉虚软无力为证治要点。
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如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均可加减应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