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医家张锡纯,反复推敲《黄帝内经》中的宗气理论,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大气(大气即宗气)下陷之说,并创立升陷汤。近年来,许多医学工作者结合现代医学的思想,用升陷汤来治疗心肺疾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如张万义等用升陷汤为主治疗老年性心脏病,曹洪欣等用升陷汤为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均收效甚佳。不仅如此,升陷汤用于治疗其它临床杂病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概括如下。
魏勋等从大气下陷论治1例眩晕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刘某反复治疗无效,现头晕,耳鸣,烦躁,神疲懒言,乏力少动,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药用黄芪
宗气位于上焦气海,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为一身诸气之统宗。《黄帝内经集解》中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若宗气不足,则一身之气皆受影响,心肺功能也不能得以正常发挥。心肺无以鼓动气血运行至脑部,而出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发为眩晕之症。
张建坤等接诊一患者,方药以升陷汤加味:黄芪
升陷汤也可用于治疗癃闭。王慧生治疗一男性患者于某,其面色苍白无华,言语低微,时太息,舌淡,苔白厚而燥,脉弦数,右寸微弱,两尺实大。用升陷汤加减:生黄芪
《黄帝内经》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若宗气不足甚或下陷,就会影响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致使膀胱气化失司,小便失常,或发为遗尿尿频,或发为癃闭,二者虽然临床表现大相径庭,但皆可因大气下陷而致。
孙锡高曾治一白崩患者,患者带下3年余。近半年来,带下量多,色自如米泔,淋漓不断,无臭味。甚则若崩,稍事任重即一泻而下。默默不欲言,常觉上气与下气不相接续。努力呼吸,有似乎喘。面色苍白无华,四末欠温,精神萎靡,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沉迟无力。拟张氏升陷汤合清带汤加减:黄芪、山药各
白崩多责之于脾肾两虚,湿热下注,而崩漏多由于脾肾阳虚,血热血瘀,治疗上大都采用补肾健脾,清利湿热或凉血祛瘀等方法。虽然有从补气而收效者,但从大气下陷论治者却少之又少。气主摄纳,宗气又为一身之气的统宗,宗气一虚,诸气的摄纳功能就要受到影响,表现在妇人就可能出现崩漏、带下等症。
4过敏性鼻炎
患者出现鼻塞流清涕4年,遇寒犹甚,且逐年加重,伴体倦乏力,动则气短,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曾用抗过敏药,但只缓解一时,继而复发,亦用过宣肺理气之品未效。辨证:大气下陷,脾肺气虚,肺窍失和。药用黄芪
该患鼻塞流清涕,但无发热恶寒、头痛等,古云:“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故知不为表证,而为里证;遇寒犹甚,伴体倦乏力,动则气短知为气虚证,即“气虚则脏寒”;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虚之征。“肺为气之主”,“鼻为肺之窍”,“涕为肺之液”,故大气下陷,则窍为之不利,即“有诸内必形诸外”。治以升举大气正合升陷汤之理,配五味子以敛肺气,白术健脾益气以助气之源,诸药和用,大气得升,肺气通利,鼻窍因和,病因而获愈。
5肾淀粉样变性病
患者肾病病史2年,曾用强的松口服治疗无效,2006年经肾活体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为:肾淀粉样变性病。症见:极度消瘦,肢体痿软乏力,动则气喘,头晕,泄泻每日lO余次,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BF70—80/40—50mmHg之间波动。尿常规Pr3+。辨证:大气下陷有欲脱之兆。治宜升阳举陷、益气固脱法。药用黄芪
该病属罕见疑难重症,西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灵枢》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极度消瘦、肢体痿软乏力、动则气喘、头晕、泄泻皆为大气下陷有欲脱之候。故治以升陷汤升阳举陷,加人参助益气固脱之力,五味子、补骨脂涩肠止泻。通过前期治疗,目前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血浆蛋白定量较前提高。
《灵枢·决气篇》中记载:“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宗气作为一身诸气之主,对于人体更是尤为重要。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影响到宗气的功能,宗气不足又可导致临床各种疾病的发生。从以上病历不难看出,均属于大气下陷证,所以临证时,当谨记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说的一句话:“愚愿业医者,凡遇气分不舒之证,宜先存一大气下陷理想,以细心体察,倘遇此等证,庶可挽回人命于顷刻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