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古方新解 > 正文
  • “煮饼”考释

  • 来源:《中国中医网》 作者: 时间:2007-02-03 15:23:14
  • 核心提示:《金匮要略》原文第六条百合洗方中提到“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煮饼”一词,宋代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谓“煮饼是切面条汤,煮水淘过,热汤渍食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金匮要略》对“煮饼”亦谓之“煮淡

    《金匮要略》原文第六条百合洗方中提到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煮饼一词,宋代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谓煮饼是切面条汤,煮水淘过,热汤渍食之。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金匮要略》对煮饼亦谓之煮淡面条之类
      为了进一步探讨煮饼的确切涵义,笔者现考证如下:
      煮饼的历史渊源
      饼,《说文解字》注解为饼,面餈之,从食、并声。《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扁圆形的面制食品;像饼的东西。我国面点小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
      煮饼,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释为白汤饼,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引张师正《倦游录》云凡以面食煮之,皆谓汤饼;我国科学家考察断定面条已有4000多年历史。由此可推出张仲景时代已有面条存在,然而古代却没有面条之称。由此笔者推断煮饼即为张仲景故乡河南历史流传下来的地方小吃水烙馍,这与孙思邈和张师正均做汤饼的提法相吻合。古汉语中即为沸水,这种薄饼的做法更似仲景所说的煮饼。其做法为:先和好面,碾成薄薄的一层饼,待水煮沸后,把做好的面饼平放在锅箅子上,薄饼就像在水上煮一样,合上锅盖,稍停片刻即可取出食用,这种做法用煮饼称之很形象,也很贴切,对于取类比象应用广泛的古代中国更易被世人所接受。同时这种饼在吃时,人们习惯在薄薄的饼子上抹上一层咸豆豉食用,这与原文食煮饼,勿以盐豉也相呼应。
      这种薄饼做法简单方便,加咸豆豉可以提高食欲,而淡面条则不能,并且会引起脾胃虚弱者的呕吐。但食用薄饼不宜过量,否则会引起食积。
      煮饼的现代营养医学
      煮饼亦为小麦面粉经过高温加工而成,其营养成分主要为淀粉、麦芽糖,并富含氨基酸及微量元素。淀粉在人体内易被消化吸收,而麦芽糖可直接被人体胃肠道吸收。食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消化能力减退和消化功能障碍的病人的康复有利。同时小麦含丰富的蛋白质,尤其适合儿童、老人及肠胃消化不良的人食用,这对身体虚弱的百合病(百合病是一种精神恍惚、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和食欲时好时差,以及口苦、尿黄、脉象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人尤为适宜。煮淡面条时,一部分的营养成分被稀释在面汤里,若单吃淡面条不喝汤,不能完全把面食的所有营养成分吸收,若喝汤却又会和喝粥一样引起发汗,不利于百合病人的恢复(百合病病人阴虚,不宜发汗),而以豫南地区小吃水烙馍的做法来食用,就避免了食用煮淡面条之类发汗的弊端。
      煮饼在中医学上的意义
      《金匮要略·百合病》原文第六条百合洗方中提到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说到煮饼自然想到小麦,小麦为五谷之一,早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就有对它治疗疾病的记述小麦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燥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麴,温,消榖止痢;以作面,温,不能消热止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小麦面,医方中往往飞用罗面,取其无石末而性平易尔,陈麦面水煮食之无毒。以糟发胀者,能发病发疮,惟作蒸饼和药,取其易消也。张仲景在这里之所以用煮饼,一方面可能考虑这种面食可迅速做好,方便食用;再者煮饼具有小麦的止燥渴咽干,对百合病经月不解而致的口渴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微微生津而不伤阴,不像喝稀粥那样令人发汗,对于刚用百合洗方洗过,腠理打开的患者,易引邪入里,加重病情。而面饼却可以微微生津增加阴液,不会使邪入腠理,而食用煮淡面条则不具有像食面饼这样类似的功能。
      从以上考证我们可以得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治第三》原文第六条百合洗方中提到的煮饼,即为现今豫南地方小吃水烙馍,而非简单的煮淡面条之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