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属中医学温病、瘀证、心悸、发热等范畴。发病原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饮食不节、房劳过度,或情志失调、耗伤气血阴精,导致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温热毒邪乘虚而入。邪毒可卫传气血、由表及里,也可直中气分或直达营血,热灼营阴、迫血妄行,甚至逆传心包,变生危证。病至后期,余邪未尽,阴液已伤,热邪恋于阴分,导致阴虚血涩,瘀血内停,或虚热内扰心神,温热之邪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故诸证丛生。心主血脉,正气亏虚、温热邪毒内舍于心脉营血,则可致肌肤内脏出血;此外,温热邪毒煎熬营血,也可致肌肤内脏出血;温热邪毒煎熬营血、热血互结、阻遏血脉则可致血脉栓塞诸证。中医临床分四型进行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血瘀阻脉:证见高热汗出,心悸胸闷,气喘气急,口干口渴,皮肤瘀斑,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或细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方用清营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2.气阴两虚、热毒内结:证见发热汗出,胸闷气急,心悸心痛,咳嗽无力,神疲倦怠,皮肤瘀斑或斑点,舌红,苔薄白或黄燥,脉细弱。治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用生脉散合济生解毒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或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口燥咽干,心烦心悸,尿少色黄,舌质红而于,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加减。
4.气阴两虚、血脉瘀滞:证见倦怠乏力,动则气短,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自汗或盗汗,五心烦热或有身痛,便秘或食少便溏,皮色暗红或紫红,肌肤甲错,或肢体偏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宜益气养阴,活血祛瘀.,方用六味地黄汤合补阳还血汤加减。
以下简介二则方药,以供参考。
1.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方:忍冬藤、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火蓟、小蓟、连翘、黄芩、甘草各适量。适用于细菌性心内膜炎出现发热及皮肤瘀点者。
2.感染性心内膜炎方: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黄连、黄芩、栀子、菖蒲、郁金、牡丹皮、麦冬、生地黄、当归、川芎、党参、丹皮、桂枝、甘草各适量。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