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痹”即为不通之意,“症”乃为疾病之症状。“痹症”即为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阻滞不通而出现肌体、筋腱、肌肉、骨节疼痛的病状。传统中医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对风、寒、湿等邪气邪毒浸入机体,并潜伏于体内,待人体精、气、血亏虚、神疲意倦之时,即现代医学所谓“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差”时,人体疾病的各种症状相继表现出来。现代医学称之为“风湿或类风湿病”。尤以类风湿和妇女月科病所患的风湿病(产褥期受寒引起的骨节痛)最为难治。主要表现为体虚神疲、气血严重不足,天气寒热变化均明显出现疼痛反应,身体免疫功能严重失调。西医学多以止痛药或激素类药予以服之或打“封闭”治疗。现介绍以下有效之方剂,供民间医药爱好同仁参考备用。
1.寒痹
所谓寒痹即为受寒疼痛症状加剧,得暖疼痛症状缓解减轻,尤以气候变化极为明显,有“天气预报”之说,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舒经通络、补气补血。
处方一:威灵仙20克,四块瓦15克,白龙须3克,牛麻藤30克,七叶莲20克,中华白五味20克,松寄生20克,伸筋草15克,地刷子15克。
处方二:黑威灵30克,桑寄生20克,见血飞15克,刺五加20克,大血藤30克,黄花倒水莲20克,玉带草15克,透骨草20克,鹰爪枫'20克,松寄生20克,当归20克。
注解:气血亏虚加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20克,川芎15克,熟地30克,白芍20克,气滞血瘀加炙乳香15克,炙没药15克,肢体麻木加海风藤、九代仙各10克,桑寄生6克。病在上肢加桑枝20克或桂枝10克,病在下肢加牛膝20克,独活15克。
处方一水煎服,每天3次,每剂1至2天。
处方二可水煎服,也可以煮鸡肉或猪脚服。
2.热痹
热痹乃痹症的急性期,有发热肿痛或出黄汗现象,治宜疏通经络,活血消肿,祛风除湿,解热止痛。
处方:威灵仙20克,九股牛20克,穿山龙15克,木防已30克,土茯苓20克,岩陀20克,忍冬藤20克,老鹳草20克,九节茶30克。
3.行痹
行痹即现代医学称为“游走性风湿”,疼痛游走不定,此起彼伏,治宜祛风为主,次以祛寒除湿辅之,传统中医认为“风盛为行痹”。
处方:秦艽15克,防风20克,威灵仙15克,两面针20克,五爪金龙20克,槟榔20克,路路通20克,寄生20克,牛麻藤30克,过江龙15克,大扁藤20克,千年健20克,七叶莲30克,海风藤20克。
4.类风湿性关节炎、妇女月科病
类风湿反复发作年久.致使体内已虚之气血更虚,脾胃功能低下,进一步营养缺乏,筋失所养,骨关节变形肿大,肢节强直,屈伸不利。治疗此症应从健脾健胃人手,补气补血,疏通经络,强筋壮骨,缓而求之,不宜急于求成。
处方一:熟地2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20克,白术15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茯苓15克,红吹风散20克,黑风藤20克,剌五加20克,威灵仙15克,小黑药20克,雷公藤30克,肿节风20克,七叶莲20克,寻骨风15克。
处方二:舒筋草20克,伸筋草15克,透骨草20克,地刷子15克,昆呀山海棠20克,穿山龙20克,大血藤30克,刺五加20克,五加皮20克,良旺茶15克,威灵仙20克,木防已20克,路路通20克,虎杖20克,当归20克。
处方三:当归15克,小黑药30克,刺五加根20克,七叶莲根30克,透骨草根20克,九节莲20克,小麻药2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拈尸棍20克,怀山药20克。
中医认为“冶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方用四物汤补血生血,辅以健脾健胃,尚需重用补气药,盖因气能生血之说,因而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气血恢复,祛风除湿方能发挥其作用,从而身体能渐渐康复。方一和方二煎水服,每天三次,方三为药膳,可煮鸡或猪脚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