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辨证施治 > 正文
  • 益肾活血化痰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探析

  • 来源:中医药信息 作者:李洁 安佰海 韩晶 时间:2013-06-05 10:46:00
  • 核心提示: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系统中的多发病,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颈动脉等大中动脉,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更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的病理基础和病理环节,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系统中的多发病,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颈动脉等大中动脉,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更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疾病的病理基础和病理环节,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特征。文献显示,CAS与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关系密切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疾病在局部的病理窗口,反应周身血管病变的发展总趋势。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各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在临床中,虽然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已日趋成熟,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他汀类等降脂药虽然具有治疗和稳定CAS斑块的作用,但其长期服用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学中无相对应的病名。然而从CAS的病位来看,其病在血脉,或可属于为中医学“血痹”范畴;根据其病理特征,有专家提出CAS属中医学“瘀血”、“痰浊”等证范畴;根据其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耳鸣、耳聋、晕厥、失眠、四肢麻木等临床表现,也可归于中医学“头痛”、“眩晕”、“中风”、“健忘”、“耳鸣”、“不寐”等证范畴。一般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吸烟酗酒是其主要病因,脏腑气机运行失常,导致气滞、血瘀、痰阻等病理变化,治疗多从痰、瘀人手   。有学者对3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中医量表问卷调查,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4类主要的证型为:肾虚精亏证、痰浊气滞证、阴虚内热证、阳虚血瘀证。 
        透过各种纷繁的病名,我们根据CAS临床特征,结合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复习众多中医典籍,在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CAS病机关键为“肾虚血瘀痰凝”,益肾活血化痰是CAS的重要治法。
    l  肾虚血瘀痰凝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机
    1.1  肾精亏虚是CAS的发病基础
        CAS多发生于中年以后,此时肾元开始亏虚,精气渐衰。《素问•逆调论》日:“肾者水藏,主津液,”肾主水而司二便,肾藏精,肾精化生肾气,温煦其它脏腑,对机体水液代谢起着调节和促进作用。肾精亏耗,对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推动温煦作用减退,血行不利、水饮停聚,则痰瘀滋生。肾阴虚,可火化热生,炼液为痰,痰浊壅塞脉道,血滞成瘀,肾阴不足又可使肝失所养,多致肝阳上亢,肝郁不达而气滞血淤,产生的痰浊、血瘀、气滞和寒凝等阻塞血脉,形成现代医学的AS斑块附着于管壁。
        从遗传角度来讲,AS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而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发育,肾为先天之本。《灵枢•决气》篇指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是谓精。”所以肾精与遗传有直接的关系,也可说明肾与As有关。再者,CAS好发于中、老年人,与渐进性生理衰老有关。年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脑海失养。《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中年向老,肾元亏虚,精气渐衰,脏腑功能亦随之衰弱,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是以年高肾亏,精髓失盈,脑海失养,上下俱虚,则作眩晕健忘,《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说明中年之后阴精衰少是老年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故临床每多表现为肾阴亏之象。当然亦有见精气两虚,阴虚及阳者,但总以阴之亏少为多见。
    1.2痰瘀互结是CAS的病理因素
        痰饮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因素。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至金元时期,朱丹溪则强调“无痰不作眩”,在治疗上,《丹溪心法•头眩》认为:“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则强调指出眩晕的本虚标实之病机。《景岳全书•眩运》:“丹溪则日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它药。余则日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
        痰之成因多责之于脾肾两脏,尤以肾为要。张景岳谓:“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肾主水,机体水液代谢虽然有赖于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蒸化,但其中肾脏的气化蒸腾起着决定性作用。肾气不足,则水湿内停。《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湿聚则易生痰。
        气虚或气滞可以影响血液、津液的正常循行及输布,造成血瘀或水湿停聚。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水亦滞”。同时“血不利则为水”,水邪阻滞血脉,亦可使血行不畅,《灵枢•刺节真邪》中云:“津液内溢,乃下流于肇,血道不通”。另外水湿停聚日久蕴为痰浊,而痰瘀阻滞经脉,血行不畅,壅阻脉道,而发为本病。
        从现代中医研究来说,“痰浊”多反映高脂血症状态,而高脂血症状态正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血瘀”多反映血栓、粥样斑块等病理解剖及病理变化的有形变化  。痰瘀互结,着于血脉,血行不畅而诸病由生。
        本病总因肾精亏虚,水液代谢失常,湿蕴酿痰,血瘀脉中,以致痰瘀互结,脉道受损,而成“脉痹”之本虚标实证。本病关键病机是肾虚血瘀痰凝,正虚邪实相互影响,致使病变不断发展。其病在血脉,而根在脏腑。
    2 CAS的治法与方药
        我们首次提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益肾活血化痰的治法,并自拟组方,由制首乌、女贞子、半夏、丹参、水蛭、瓜蒌组成。
        肾精亏耗,对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推动温煦作用减退,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肝气不疏、三焦不利,则水饮停聚,易成痰浊;阴虚血脉不充,脉道涩滞,加之行血无力,瘀血内生,痰瘀互结,着于血脉,血脉不畅而诸病丛生。故而,益肾活血化痰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治法。
        制首乌,味甘、涩,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之用,《本草正义》云:“首乌,专人肝肾,补养真阴,且味固甚厚,稍兼枯涩,性则温和,皆与下焦封藏之理符合,故能填精益气,具有阴阳平秘作用”。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功效滋肾益肝、乌须明目,《景岳全书》日:“味苦,性凉,阴也,降也,能养阴气,平阴火。”制首乌配女贞子则滋补肝肾之阴,以治其本,共为君药;丹参,味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有活血通脉、养血安神之功,《本草便读》言:“丹参,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善疗风而散结,性平和而走血”。半夏,辛温,有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之效。《医学启源》日:“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丹参与半夏二者共为臣药,起到活血化痰的功效;水蛭,味咸、苦,性平,功效破血逐瘀、通经消癥,《神农本草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逐瘀,无子,利水道。”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可清化热痰、利气宽胸,《本草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水蛭破血逐瘀,可加强丹参活血化瘀之效,瓜蒌宽胸化痰,且能清热,协同半夏化痰利湿之力,二者共为佐药。综观全方,共奏益肾活血化痰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制首乌、女贞子、半夏、丹参、水蛭、瓜蒌,或改善血脂水平、或保护内皮功能、或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或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炎性反应,均从不同层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半,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是以年高肾亏,精髓失盈,脑海失养,上下俱虚,则作眩晕健忘,《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说明中年之后阴精衰少是老年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故临床每多表现为肾阴亏之象。当然亦有见精气两虚,阴虚及阳者,但总以阴之亏少为多见。
    1.2痰瘀互结是CAS的病理因素
        痰饮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因素。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至金元时期,朱丹溪则强调“无痰不作眩”,在治疗上,《丹溪心法•头眩》认为:“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则强调指出眩晕的本虚标实之病机。《景岳全书•眩运》:“丹溪则日无痰不能作眩,当以治痰为主,而兼用它药。余则日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
        痰之成因多责之于脾肾两脏,尤以肾为要。张景岳谓:“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肾主水,机体水液代谢虽然有赖于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蒸化,但其中肾脏的气化蒸腾起着决定性作用。肾气不足,则水湿内停。《素问•水热穴论》日:“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湿聚则易生痰。
        气虚或气滞可以影响血液、津液的正常循行及输布,造成血瘀或水湿停聚。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水亦滞”。同时“血不利则为水”,水邪阻滞血脉,亦可使血行不畅,《灵枢•刺节真邪》中云:“津液内溢,乃下流于肇,血道不通”。另外水湿停聚日久蕴为痰浊,而痰瘀阻滞经脉,血行不畅,壅阻脉道,而发为本病。
        从现代中医研究来说,“痰浊”多反映高脂血症状态,而高脂血症状态正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血瘀”多反映血栓、粥样斑块等病理解剖及病理变化的有形变化。痰瘀互结,着于血脉,血行不畅而诸病由生。
        本病总因肾精亏虚,水液代谢失常,湿蕴酿痰,血瘀脉中,以致痰瘀互结,脉道受损,而成“脉痹”之本虚标实证。本病关键病机是肾虚血瘀痰凝,正虚邪实相互影响,致使病变不断发展。其病在血脉,而根在脏腑。
    2 CAS的治法与方药
        我们首次提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益肾活血化痰的治法,并自拟组方,由制首乌、女贞子、半夏、丹参、水蛭、瓜蒌组成。
        肾精亏耗,对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推动温煦作用减退,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肝气不疏、三焦不利,则水镧停聚,易成痰浊;阴虚血脉不充,脉道涩滞,加之行血无力,瘀血内生,痰瘀互结,着于血脉,血脉不畅而诸病丛生。故而,益肾活血化痰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治法。   
        制首乌,味甘、涩,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之用,《本草正义》云:“首乌,专人肝肾,补养真阴,且味固甚厚,稍兼枯涩,性则温和,皆与下焦封藏之理符合,故能填精益气,具有阴阳平秘作用”。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经,功效滋肾益肝、乌须明目,《景岳全书》日:“味苦,性凉,阴也,降也,能养阴气,平阴火。”制首乌配女贞子则滋补肝肾之阴,以治其本,共为君药;丹参,味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有活血通脉、养血安神之功,《本草便读》言:“丹参,功同四物,能祛瘀以生新,善疗风而散结,性平和而走血”。半夏,辛温,有燥湿化痰、消痞散结之效。《医学启源》日:“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丹参与半夏二者共为臣药,起到活血化痰的功效;水蛭,味咸、苦,性平,功效破血逐瘀、通经消癥,《神农本草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逐瘀,无子,利水道。”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可清化热痰、利气宽胸,《本草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水蛭破血逐瘀,可加强丹参活血化瘀之效,瓜蒌宽胸化痰,且能清热,协同半夏化痰利湿之力,二者共为佐药。综观全方,共奏益肾活血化痰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制首乌、女贞子、半夏、丹参、水蛭、瓜萎,或改善血脂水平、或保护内皮功能、或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或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炎性反应,均从不同层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