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辨证施治 > 正文
  • 辨证论治慢性胃炎之我见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6-28 10:30:59
  • 核心提示:慢性胃炎,可分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胃镜检查率在50%以上,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临床上二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范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饥饱无常,辛辣无度,吸

    慢性胃炎,可分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胃镜检查率在50%以上,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临床上二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范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饥饱无常,辛辣无度,吸烟、饮酒及剧烈情志变化等。症状以脘腹痞满,隐痛作胀,尤以上腹部为显,进食可加剧,嗳气,泛酸,恶心,食欲不振等。其病变部位以胃窦部为多见,病理表现胃粘膜充血,水肿,可伴有渗出,糜烂,出血等,引起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痞范围。病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耗伤胃阴,劳倦过度,饥饱失常,损及脾阳而脾胃虚弱,情志舛和,气机阻滞,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而致胃络瘀阻等。症状为心下痞满,脘腹作胀,隐痛,食后尤甚,嗳气,乏力,纳呆,大便不调等。部分病例可由浅表性胃炎反复发作转化而成。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病理为炎性细胞浸润或可波及整个粘膜层,伴有不同程度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本病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大多减少,甚至无游离酸,胃酸明显减少者可进一步影响铁的吸收而致贫血。

    临床上辨证分型主要有下列五种。

    1
    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尤以闷胀为主,食后尤甚,或痛无定处,嘈杂嗳气,或呕吐泛酸。苔薄,舌质淡红,脉弦或弦数。治拟疏肝和胃,行气和中。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处方:柴胡、香附、川楝子、延胡、白芍、郁金、绿梅花、佛手花、代代花。

    2
    脾胃虚寒

    胃部隐痛,喜温喜按,纳呆,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不华,神倦肢乏,四肢不温,大便不实。舌质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细。治拟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白术、茯苓、炙草、木香、砂仁、香附、桂枝、黄芪。

    3
    脾胃湿热

    胃脘嘈杂,脘腹痞满或胃部灼热作痛,嗳气恶心,口苦而粘,渴不欲饮,大便时烂时秘。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细或弦数。治拟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半夏、川连、黄芩、甘草、川朴、砂仁、苡仁、延胡、藿香、茯苓。

    4
    胃阴不足

    脘腹灼热胀痛,纳少嘈杂,食后作胀,烦渴欲饮,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或质红少苔,脉细数或虚数,治拟,酸甘养胃,缓急止痛。方用:麦门冬汤加减。处方:沙参、麦冬、石斛、太子参、甘草、白芍、绿梅花、川楝子、玫瑰花、杞子。

    5
    气滞血瘀

    胃脘作痛,痛有定处,日久不愈,痛处拒按,形瘦,面色晦暗,大便色黑或吐血。舌质紫暗或瘀斑,脉象弦涩。治拟理气化瘀、和胃止痛。方用丹参饮加减。处方:丹参、川楝子、延胡、莪术、赤芍、川楝子、绿梅花、香橼皮。

    1983
    年,首次在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胃粘膜组织中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慢性胃炎中HP阳性率与炎症活动有密切关系,如活动性浅表性胃炎的HP阳性率可高达95%。研究表明,感染HP者患胃癌的机率比一般人高出69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这种病菌列为胃癌头号发病原因。胃癌前病变包括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而胃粘膜有异型增生改变者,HP感染亦高。

    经临床观察,中药养胃抑菌,活血化瘀对部分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逆转及HP转阴均有较好效果,从而对防治胃癌起到积极作用。临床上抗HP的中药很多,但必须在辨证施治原则下按寒热药性不同进行选用。药性属寒凉性的有:黄连、大黄、蒲公英、虎杖、白花蛇舌草;药性温热的有:桂枝、乌梅、苍术、川朴;属活血化瘀类的有:三七、丹参、延胡、莪术。中成药胃复春片,能益气健脾、活血解毒,有较强抑制幽门螺旋菌作用。可阻断癌变的过程,对于治疗胃癌前期状态、胃癌术后辅助治疗均不失为有效的首选药物。

    东方医院(上海,200120) 章济量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