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辨治高黏滞血症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伏新顺 时间:2007-06-13 20:49:51
核心提示: 高黏滞血症是血液流变学检查提示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和红细胞变形能力等项目中的一项或数项或全项超过正常标准而言。高黏滞血症极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并容易
高黏滞血症是血液流变学检查提示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和红细胞变形能力等项目中的一项或数项或全项超过正常标准而言。高黏滞血症极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并容易形成血栓,可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脑梗塞、肺栓塞等严重致命病症。目前研究发现,嗜酒无度、暴饮暴食、喜卧少动、全身感染、长期卧床、代谢紊乱、循环障碍、情绪波动等等均可诱发或加重血液黏滞状态,引起高黏滞血症。此病常见头昏头晕,头身困重,两目昏花,耳鸣耳聋,肢体麻木,神疲思睡,周身无力,脘腹胀满,心烦易怒,形体肥胖,行动不便,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缓、濡数、弦涩或弦滑等症状、体征。
中医认为,高黏滞血症属“湿阻”、“痰饮”、“瘀血”范畴。多因暴饮暴食,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或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或病后失调,脾胃虚弱,脾失健运,以致水湿内停,湿聚成痰,痰湿阻滞,郁久化热,气机不畅,瘀血内停,阻滞脉络。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为其“本”,以痰湿困脾、瘀血阻络为其“标”。治宜健脾化湿、疏肝理气、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使脾健湿去,肝疏气行,热清痰化,瘀去络畅,则其病可愈。
笔者习用以白术、泽泻、茯苓、猪苓、丹参、红花、丝瓜络、路路通、柴胡、郁金、竹茹、法半夏、茵陈、栀子、山楂、益母草等组成的基本方治疗高黏滞血症,每多获验。方中白术健脾化湿,泽泻、茯苓、猪苓淡渗利湿,丹参、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气解郁,郁金行气活血止痛,丝瓜络、路路通通经活络,竹茹、法半夏化痰除湿,茵陈、栀子清利肝胆湿热,山楂、益母草祛瘀利水降脂,全方共济清热化痰除湿,活血通络消脂之功。寒象明显者,去茵陈、栀子之清凉,加干姜、苍术之温化;热象明显者,去茯苓、白术之淡渗,加滑石、甘草之清利;痰湿显著者,选加全栝楼、桑白皮、陈皮、胆星、杏仁、桔梗、紫苑、冬花、枇杷叶、橘红等药物中的2~3味以加强化痰除湿之力;瘀阻明显者,选加穿山甲、王不留、三棱、莪术、桃仁、当归、川芎、白芍、赤芍、乳香、没药等药物中的2~3味以加强活血通络力度。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泽泻能抑制外源性FFA、TG的吸收,从而影响内源性FFA代谢及抑制肝内的TG的合成;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其煎剂对实验性动脉硬化大鼠和家兔有降脂,尤其是降低TG的作用。
此外,多饮水,多活动,多食用黑木耳、大头菜、洋葱、西红柿、芹菜、胡萝卜、紫菜、海带、玉米、高粱、青稞、鱼类,少吃心、肝、肾等动物内脏及肥肉、甜食,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等等,均对防治高黏滞血症有积极意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