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长兴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上半年中医药诊疗超过2万人次,比2014年同期的8215人次增长1.4倍;中医药业务收入183万元,比2014年同期的37.5万元增长3.9倍。当地卫生管理部门对全县乡镇(街道)卫生机构门诊中医药处方占比、推广适宜技术和中医药诊疗业务收入等指标考核表明,今年上半年,该中心的中医药服务综合效益增幅独占鳌头。
“社区中医药服务大打翻身仗,这要从中心主任徐晓华说起。”采访中,该中心中层干部和医务人员对记者如是说。
破除社区办医“轻中医”局面
徐晓华原为长兴县中医院一位中层干部,她通过竞聘上岗,于2013年4月担任该县虹星桥镇卫生院院长,走出了一条卫生院“中医兴院”之路,促使这家卫生院以中医药创收为主的业务量连年显著递增。虹星桥镇卫生院被评为“浙江省农村中心集镇示范卫生院”、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5年5月,徐晓华调任长兴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该中心位于县城周边,由下属三个街道共同属地化管理。
徐晓华上任后调研发现,这家以门诊为主、不设病房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医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医疗设备也较齐全,但办医未能贯彻“中西医并重”,中医药服务为最大短板。
该中心虽设中医科、中药房,可是中医药业务冷清,主要是缺乏中医人才。这些年来,该中心中医队伍中一位老中医去世,剩下的人有的去了民营医院,有的辞职去办私人诊所,留不住人才的原因是中心的经济效益不高。
而留在中心工作的3位中医药院校毕业的中医师,也“中”学“西”,甚至基本不开中药处方,而天天用“西药吊瓶”,因为中医药诊疗收费低、奖金少。
徐晓华告诉记者,县中医院是她的“娘家”,她一直热爱中医药,来到社区卫生机构任职后,她不忘自己是“中医人”,始终把振兴中医药放在心上。她觉得社区卫生机构做强基本医疗服务,要重视发展中医药,因为民众喜欢中医药。社区老年病人、慢性病患者多,运用中医药防治能发挥西医药替代不了的作用。二是当地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长兴对中药饮片实行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医保对中医药诊疗的补偿报销比例明显高于西医西药,鼓励社区卫生机构更多提供中医药服务。
徐晓华认为,无论是贯彻执行“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还是从满足基层民众医疗保健需求上,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两条腿走路。就此,她和班子成员、全体职工达成了共识:抓紧补齐短板,形成“中西医并重”社区办医格局。
抓住发展社区中医药主线
为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徐晓华紧紧抓住壮大中医药力量这条主线,就此下了四步棋:
第一,组织弃“中”的医生全部回归中医药岗位。例如,中心具有中医药大专学历的李学锋,来到社区近10年时间里基本在做公共卫生工作,虽然李学锋表示自己很想开展中医药业务,但原先的中医药知识几乎忘光了。对此,徐晓华安排李学锋到县中医院进修1年,今年6月李学锋考上主治中医师。现在,李学锋每天的中医药门诊量近50人。
第二,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中医人才。去年以来,徐晓华亲自选送有一定中医基础及“西学中”的8名医生,先后到县中医院进修提高,主要学习中医非药物治疗适宜技术。还特邀中医院专家利用业余时间前来上课,组织社区医生全都参加“西学中”。
第三,“借鸡生蛋”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特邀县中医院两位中医药专家每周定期来到该中心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名中医,并使社区医生能跟师习医提高技能。
第四,破格特聘有一技之长的乡村医生。长期在村级卫生机构行医的助理执业医师张云峰、陆秋明各有专长,徐晓华把他俩请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班。20世纪90年代中医药大专毕业的张云峰曾走南闯北拜中医名家为师,赴多地考察取经,并通过刻苦钻研自学成才,他运用针灸、小针刀、“五行八卦埋线”治疗肩颈腰腿痛和自制中药制剂医治皮肤病、过敏性鼻炎等,别具一格。但他十多年来一直是村卫生站的乡医。今年,徐晓华把他调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低职高聘”,给予他主治医师待遇,促使这位确有专长的乡医发挥作用。如今,张云峰的门诊每天三四十号,比在卫生站时显著增加,慕名就医者来自周边多个乡镇、街道。
中医药适宜技术颇受青睐
画溪街道包桥村49岁村民涂凤珍,患腰痛病五六年,这次发作痛得夜不能寐。8月1日,涂凤珍弯着腰、忍着痛艰难地走进该中心中医非药物诊疗室。张云峰当即为她脐周施行与痛点对应的“五行八卦穴位埋线”,并贴上自制“活血化瘀”膏药,过了五六分钟待涂凤珍去收费窗口付款时,腰痛就止住了。
记者前往采访时,在张云峰的诊室巧遇涂凤珍,她的腰痛病早就在这里治好了,这次是来复诊医治过敏性鼻炎。原来,涂凤珍多年来常流清水鼻涕,到过多家医院诊疗无效,用了张云峰自制的中草药“鼻舒膏”塞鼻腔后,收到了明显效果。
徐晓华说,中医药适宜技术特别受社区民众欢迎,因为它具有疗效好、收费低、方便的特点。现在,该中心推广应用的适宜技术有针灸、推拿、牵引、拔火罐、穴位埋线、贴敷、刮痧等10余种,并自制自用中草药“痔宁膏”治疗痔疮,“鼻舒膏”治疗鼻炎等。据统计,今年1至6月,该中心中医非药物诊疗1.2万例次,占中医药门诊总量57.1%;中医非药物治疗比西医西药、中药饮片处方均次费分别下降50%以上。此外,该中心的门诊抗生素使用率从原先的80%降到了现在5%~7%;门诊病人输液比例从70%减少到9%,这与大力推广使用中医药尤其是中医药适宜技术密不可分。
徐晓华认为,新医改、新农合所选择的医疗方式必须关注政府、社会和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社区、农村提升和扩大中医药服务,有利于基层卫生机构可持续发展,更有助于走出一条低成本、供得起、保公平、可持续的基层新医改之路。
中医药让社区医生吃上“小灶”
长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农村社区“三大类”共12项公共卫生任务以及居民基本医疗服务,政府采取“花钱买卫生服务”的办法。据徐晓华介绍,社区卫生机构实行基药制度和药品销售零差率后,西医西药诊疗基本无利可图,因此,如果不搞中医药,社区卫生机构就没多少创收,职工的绩效工资及奖金等主要只能在财政拨款的“大锅饭”内搞分配,只能首先让全体职工“吃饱”,很难能使医务人员吃上“小灶”。
该中心医务科长陈培琦告诉记者,徐晓华带领社区卫生机构和全体职工走上了致富路,靠的是发展中医药业务。“中心通过中医药助推业务不断创收,现在职工人均奖金收入比以往增加了20%左右。”陈培琦说,尤其将中医药服务列入绩效工资分配,其中非药物医疗收入按一定比例奖励给相关医务人员个人,促使相关医生“多劳多得”,获得的奖金收入比原先翻了一番,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积极性。
徐晓华说,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机构,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必须融合中西医服务为一体,这叫中国式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她从管理实践中体会到,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对国家、对民众、对振兴中医药事业,对社区卫生机构和社区医务人员都有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