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两性世界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两性世界 > 育儿宝典 > 正文
  • 小儿驱肠虫秋冬正适时

  • 来源:东方药膳 作者: 时间:2009-09-21 16:18:00
  • 核心提示:  肠道驱虫即驱治蛔虫、钩虫、蛲虫和鞭虫等肠道寄生虫。这些寄生虫的感染率较高,在小儿及中小学生中的感染率更高,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健康。  肠道寄生虫尤以蛔虫最为常见。我国约有6~7亿人受蛔虫感染,少儿感染率更高

      肠道驱虫即驱治蛔虫、钩虫、蛲虫和鞭虫等肠道寄生虫。这些寄生虫的感染率较高,在小儿及中小学生中的感染率更高,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健康。

      肠道寄生虫尤以蛔虫最为常见。我国约有6~7亿人受蛔虫感染,少儿感染率更高。为确保少儿健康成长,国家教委已明文规定,对幼儿园和中小学生进行集体驱虫,提倡一年中服用两次驱虫药,其中秋冬季服尤为重要。

      蛔虫是如何感染人体的呢?雌蛔虫体内含有数千万枚虫卵,随大便每天约排出25~20万个。因粪便管理不当而污染蔬菜、河水和土壤,若吃了不洁食物或生水,蛔虫卵进人人体,就可能得蛔虫病。

      蛔虫病的主要表现为:腹部经常隐痛(尤以脐周为主),食欲不振,容易饥饿,明显消瘦,有的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有的智能发育障碍,学习难以专心。因蛔虫能分泌神经毒素,刺激患者神经中枢,故可出现精神不安、烦爆易怒,浑身瘙痒和夜间磨牙等症状。更有甚者,蛔虫有善于“钻孔”的特性,若钻入胆道即为“胆道蛔虫症”,表现为剧烈腹痛,满床翻动,严重呕吐,不能进食。若钻人阑尾,即为“蛔虫性阑尾炎”,表现为发热、右下剧痛,尤以脐周疼痛为最,若延误治疗可致阑尾穿孔而导致腹膜炎,常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若钻入肝脏,即为“肝脓肿”,表现为高烧不退、肝肿大,黄疸遍布全身。若蛔虫多条互相盘结成团、堵塞肠道,即为“蛔虫性肠梗阻”,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同时腹部出现包块,严重者可致肠坏死,死亡率极高。故得了蛔虫病决非“可治可不治”的小病,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治疗。

      从蛔虫的生活习性看,秋冬是驱除蛔虫等肠道寄生虫的最佳时节。夏季天气炎热,生吃蔬菜、瓜果的机会多,尤其是少儿常喝生水,是感染蛔虫的高峰季节。虫卵进人人体后,先在小肠内孵出幼虫,再钻入肠壁血管,随血循环依次进入肝脏、心脏和肺脏,并在肺泡内寄生几星期。又顺气管、咽部、食管和胃,再次到达小肠,并定居下来,这时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肠道蛔虫”。这一过程人约需要2~3个月的时间。换言之,夏季感染到虫卵,秋季发育成成虫,且都集中在小肠内,秋冬服药,可较短时问内有效地把它们统统杀死,可比喻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那么,如何正确、合理地应用驱虫药呢?首先应正确诊断。服驱虫药前应化验大便,弄清感染的是哪一种肠道寄生虫,按此请医生选择适当的药物。

      其次,驱虫药应在空腹或半空腹时服用,一可减少药物的稀释倍数,提高药物疗效,二是蛔虫在人体空腹时也处于饥饿状态,这时因“贪食”而吃进的药也较多,易使虫体麻痹而被排出体外。

      再次增加酸度,因蛔虫喜酸,有“得酸则安”的特性,故服药后1小时应加服食醋30mL,一可使虫体吸收更多的药物,二是为了排蛔时减少“肠绞痛”的危险。 

      第四,次日晨服泻药以利排虫。驱虫药的作用大都只是麻痹虫体,使虫体暂时失去活动能力而随人便排出体外。加服泻药后,引起轻度腹泻,不但可充分排尽已麻痹的成虫,而且还能排出部分虫卵。也可多吃些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高纤维食物(如芹菜),以增进肠道的蠕动,加速肠道排虫作用。

      第五,严遵医嘱用药要足量。少儿要按体重服药,既不任意增加也不能减量。一般来说,服药1次或1个疗程,往往不能将体内的寄生虫全部杀死,还需继续用药治疗,但每次用药间隔时间至少也需一个星期以上,直到大便化验二次查不到虫卵为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