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性学会委员裴谕新博士认为,如果不能实现网络分级,倒不如因势利导,改革学校的性启蒙教育,让孩子们自觉远离色情和暴力网站。
对于网络扫黄,裴谕新持保留意见。她认为,只要是不涉及性虐待和暴力的“情色”网站,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心理需要”。她提出,当前应该做的是反思“为什么孩子会上黄色网站”?学校性教育的尺度太窄,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社会上散播太多“性撩拨”类的信息都是罪魁祸首。
让裴谕新博士印象的是,一次她在广州乘坐公共汽车,发现公交视频上正在播放《色·戒》的预告片,当时车上有很多放学的中学生,画面内容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色情,但当男主角的手摸上女主角的大腿时,画面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她认为,这些信息会不断地刺激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他们更渴望看到接下来的一幕,接着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去实现这个愿望,而网络渠道就成了首选。
对于现在学校里的性启蒙教育,裴谕新认为已经走向“医疗化”的“歧途”,“现阶段的学校性启蒙教育更像是一门解剖学或生理学,或者叫生殖教育,根本就不是性启蒙教育”。
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医生胡慎之认为,青少年时期对性的渴望是正常的,父母与其和孩子玩“猫和老鼠”的游戏,倒不如敞开心扉,和孩子主动谈谈“性”。他认为,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要先过自己的心理关,不能把“性”当成洪水猛兽,“青春期的性”就和孩子们吃饭、睡觉一样。胡慎之建议,父亲们应主动和孩子谈谈“手淫”话题,就像母亲会和女孩子谈“初潮”一样。“越是禁锢的,越会挑起好奇心。越是了解的,就越淡然处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