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经脉内络五脏六腑。通过经络辨证可对脏腑的寒热虚实进行诊断,可根据经脉澹行路线与所属脏腑之特性来分析病人出现的症状。如脾经通过腹部,腹胀当属脾病;心主喜,笑不休属心病。 |
2.十二经脉辨证首先是辨虚实寒热。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等均从虚实寒热进行辨证。 |
3.十二经脉病可分为是动病与所生病两类。历代医家见解不一,有认为病在气为是动病。病在血为所生病;外 因致病为是动病,内因致病为所生病;或本经病为是动病,旁及他经的为所生病等。实为同一系统内相互补充的两组病候。 |
4.《素问•厥论》中提出辨诸经之厥与厥逆。厥,属病之较轻者,分寒热两种。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厥逆属病之严重者。系指邪气逆行于经脉,扰乱阳气而致。诸经厥和厥逆的表现各不相同。 |
5.患者病情危重时当辨经气终绝与否。如血气不行,必致阴阳离绝而死亡。据《难经》记载,手足三阴气绝,均出现目眩转、目瞑的眼部症状;手足三阳经气绝均有阴阳相离,汗出如珠不流的绝汗症状。故眼部症状与绝汗为判断经气终绝的重要依据。 |
6.在经络循行路线或经气聚集之处,可出现疼痛、压痛、敏感点或温度、色泽、反应物等变化。如肺经有病可于肺俞、胆囊炎患者于阳陵泉穴下可有压痛。据此可协助诊断。 |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