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Bletilla striata (Thunb.ex A.Murray)Rchb.f.
英文名:Bletilla
科名:兰科 Orchidaceae 【异名】甘根(《本经》),白根(《
吴普本草》),白给(《别录》),白芨(《证治准绳》),冰球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白乌儿头(《江苏植药志》),地螺丝、羊角七(《湖南药物志》),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白鸡儿,皲口药、利知子(江西《草药手册》)。
兰科白及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叶4~5枚,基部互相套叠成茎状,中央抽出花葶 。 总状花序具数朵花;花紫色或淡红色,直径约5厘米,由3枚萼片、2 枚花瓣和1枚特化的唇瓣组成;唇瓣3裂,上面有纵褶片;雄蕊与花柱合生而成合蕊柱,合蕊柱顶端有一个花药,前上方有一个柱头凹穴。地下有粗厚的根状茎,如鸡头状,富粘性,含白及胶质,即白及甘露聚糖,可供药用,有止血补肺、生肌止痛之效,也可供作糊料。白及属共有6种,均产于东亚。
植株连花序高20—60厘米。球茎扁平,外有荸荠样的环纹。叶3—6片,带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10—40厘米,宽2—6厘米,无毛。花序通常有花3—8朵;苞片膜质,带红色,早落;花红紫色;中萼片和两侧花瓣近长椭圆形,长2.5—3厘米,侧萼片近披针形,镰刀状弯曲,唇瓣抱蕊柱,内有白色纵褶,上部3裂,两侧裂片耳状,中裂片顶端微凹或截平,边缘皱缩。蒴果圆柱状,两端尖。花期4—5月,果期10月。
产连云港、南通、南京、句容、宜兴、溧阳、上海等地,生林下阴湿处或山坡草丛中;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甘肃、陕西等地。
球茎含白及胶质、淀粉、挥发油等;药用,有收效、补肺止血、消肿等作用,外敷治创伤出血、痈肿、烫伤、疔疮等;花美丽,栽培供观赏。 用球茎繁殖,栽种在排水良好、肥沃的砂质壤土和腐植质壤土,需温暖较阴湿的环境。
【英文名】 RHIZOMA BLETILLAE
【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儿、白鸡娃、连及草、羊角七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 Reichb. f.的干燥块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
【制法】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 2~3 个爪状分枝,长 1.5~ 5cm,厚 0.5~ 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无臭,味苦,嚼之有黏性。
【鉴别】本品粉末淡黄白色。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略增厚,木化,孔沟明显。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大的类圆形黏液细胞中,或随处散在,针晶长 18 ~88μm。纤维成束,直径11~30μm,壁木化,具人字形或椭圆形纹孔。梯纹、具缘纹孔及螺纹导管直径10~32μm。糊化淀粉粒团块无色。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
【用法用量】 6~ 15g,研粉吞服 3~6g。外用适量。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