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由于膝关节软骨退变引起滑膜炎、骨质增生、关节囊牵张、附近韧带及腱组织受到刺激、软骨下骨折等,使肌肉痉挛或对邻近神经压迫,软骨碎片刺激、晶状物沉积都可引起急性炎症的发生。其表现为深部痛,定位不明确;早期表现为活动后疼痛,晚期表现为“静性疼痛”(夜间痛);病变膝关节出现僵硬、肿胀、变形等。致病原因多与肥胖、年龄老化、膝关节创伤、遗传等有关。近5年来笔者应用温针灸对本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就临床观察情况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全部144例病人均来自本院门诊,其中男59例,女8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8岁;病程2~10年,≤5年者74例,>5年者70例。依其来诊顺序,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针刺加TDP照射组。温针灸组96例,男39例,女57例;病程≤5年者50例,>5年者46例。针刺加TDP照射组48例,男19例,女29例;≤5年者24例,>5年者24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及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取穴:内膝眼、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血海、鹤顶、梁丘。
温针灸组:采用直径为0.30ram一次性无菌毫针刺入以上穴位,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将2cm左右长的艾条置于针柄上点燃,此乃1壮,每次共燃3壮。每日l次,l0次为l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针刺加TDP照射组:针刺同时行TDP照射。针刺及疗程同温针灸组。
治疗结果
疗效评分标准:分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四级。具体如下: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为临床控制;疼痛等症状消失,关节不受限为显效;疼痛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轻度受限为有效;疼痛等症与关节活动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结果温针灸组临床控制47例,显效3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愈显率89.6%;针刺加TDP照射组临床控制l2例,显效l8例,有效l3例,无效5例,愈显率62.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典型病例
患者,女,53岁。主诉:双侧膝关节疼痛l0年余,加重3个月。于2005年9月12日就诊。1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侧膝关节疼痛,随即出现左侧膝关节疼痛,伴行走困难,经口服西药及理疗症状减轻。3个月前因受凉致疼痛加重,短距离行走及上下楼梯均困难,来我院门诊就诊。查体患者双膝关节局部无红肿,右侧内膝眼处明显压痛。X线片示双膝关节退行性变。取血海、梁丘、内膝眼、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鹤顶穴。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行温针灸,共治疗2个疗程,疼痛消失,活动自如。1年后随访未复发。
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损害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中老年常见关节病之一,由于年老体弱,膝关节长期载荷传导紊乱,骨内压增高而形成,属中医“骨痹”范围。中医认为膝为筋之会,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人体衰老,肝肾亏虚及劳累过度致正气不足、筋骨不固,风寒湿邪客于筋骨关节,致局部经络闭阻,气滞血瘀而发病。温针灸是将传统针、灸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它综合两者之长,取足阳明胃经梁丘、足三里,足太阴脾经血海穴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内膝眼局部取穴可温经散寒,舒利关节;取足太阴脾经之合穴阴陵泉、筋之会阳陵泉可祛湿强筋,疏通经络。从疗效结果看,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本病疗效优于针刺加TDP照射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