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拔罐疗法常识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2 11:55:05
核心提示: 王敬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 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王敬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 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
真空拔罐器使用方法
1.先用手指将罐体底部排气阀门杆提起松动。保证通气。
2.将罐体按在所选部位(穴位)上,罐体口边缘与皮肤需充分贴紧,不留空隙。用抽气枪枪嘴对准套上罐体底部排气口,提拉抽气枪的抽气柄,提拉数次即可吸住所吸部位。
3.吸附高度根据病情与所用手法而定。罐内负压可以调节,一般使罐内皮肤高出罐口5~15mm左右即可。
4.一只手握紧吸附之罐体,另一只手旋转提开抽气枪与罐体分离,用手按紧罐体底部排气阀门杆以免漏气。
5.根据病人病情、年龄、体质和所需拔罐的部位的不同选择闪罐、走罐和留罐等手法。
6.起罐时一手握着或按着吸附的罐体,另一只手向上(向外)拉动排气阀门杆,使之与胶塞松动,使空气进入罐内,罐体内负压自然消失,用手提起罐体即可与肤表分离。忌在没有松动排气阀门杆的情况下暴力硬拔,以造成疼痛与损伤。
真空拔罐的步骤
1.暴露皮肤将患者待拔罐部位(穴位)逐步暴露,如先在颈背部拔罐,需暴露颈背部皮肤,将在腰部拔罐,需暴露腰部皮肤,余部类推。
2.清洁表面对不清洁的表面进行清洁.有汗液者用纸巾拭干。
3.器具准备根据病人病情、虚实、胖瘦等情况以及具体需拔罐的部位,选用与之适宜的罐体(口径),一般背、腰、臀、胸腹、大腿部和体骼强壮丰满、实证的患者多选大号罐;颈、肩、上肢、小腿和体骼瘦小、老弱幼童的背腰、胸腹可选用中号罐;头面、上肢手腕部、下肢膝关节、足部和体弱病久者可选用小号罐。拔罐前应检查抽气枪是否工作正常,罐体底部排气阀门杆与胶塞间有否漏气,需走罐时须准备“刮痧拔罐润肤油(或乳)”。
4.辨病(证)用罐拔罐具体部位须根据患者不同病证在不同的部位(穴位)上进行拔罐。
5.拔罐顺序拔罐时一般采取先上后下的原则,拔罐顺序为头部、颈部、背部(胸椎部、腰椎部、骶椎部)、胸部、腹部、上肢部、下肢部。
6.平衡对称原则除人体前正中线的任脉、前正中线的督脉上的穴位全身只有一个外(如膻中、气海、百会),其余穴位均为左右对称的,如腰部左右两个肾俞穴,左右上肢内侧的内关穴。拔罐治疗时除任督两经穴位外,其他穴位均平衡对称拔罐。
真空拔罐常用手法
这里主要指单纯罐手法.包括闪罐法、留罐法和走罐法。
闪罐法即在某一部位(如穴位、病灶点)进行反复吸附并立即使之脱落的一种手法。
1.浅吸闪罐法使罐体吸附在应附的部位上(罐体内吸入皮肤肌肉较浅),立即提拉罐体使之脱落,至皮肤潮红,以每个部位10~30次为度的一种手法。在使用部位先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剂”为佳。通过对某一部位进行吸紧牵拉,放松的物理刺激,使局部经络气血充盈——输布——再充盈,使局部经络气血运行状态得以调整、营卫状况得以改善。此法多用于风寒柬表、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病位游走不定的病患者以及颜面部穴位的拔罐。
2.深吸闪罐法又称响罐法,操作方法基本同上“浅吸闪罐法”,只是罐体内吸附皮肤肌肉较“浅吸闪罐法”深,故提拉脱落时常发出响声,故而又名“响罐法”。需在闪罐部位先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剂”方可使用。功效原理基本与浅吸闪罐法相同,只是吸力增大、刺激量比浅吸闪罐法大。此法多用于病变较深且较局限的病症。
留罐法也叫坐罐法,指罐体吸附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或病灶点上且留置一段时间(10~30分钟)的一种拔罐手法。
1.单罐法即治疗时单独使用一个罐体的方法。适用于病变单一或局限的病症。如心律不齐、心慌选内关穴,大便不正常选天枢穴,头痛选太阳穴,落枕选肩井穴,胃痛选中脘穴等。
2.多罐法 即治疗时多个罐体同时并用的方法。适用于病变广泛的病症。治疗时又分排罐法和散罐法两大类。
(1)排罐法即将多个罐体吸附于某条经络或特定部位上(如某一肌束)的一种手法。拔罐时应遵循以上而下的顺序原则,即先拔上面部位后拔下面部位。如坐骨神经痛可在足少阳胆
经之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穴,足太阳膀胱经之秩边、殷门、委中、承山穴上拔罐;肥胖病人可在背部夹脊穴上而下拔罐。
① 密排法 多个罐体紧密在某一部位,罐体与罐体之间间隔1~2cm,注意罐体与罐体之间不可太近,否则会出现罐体间相互牵拉所致的疼痛与损伤。此手法多用于病变局限、症状明显,体质较好的患者。
②疏排法罐体与罐体之间相对疏远,间隔5~7cm。此手法多用于病变广泛、症状较多而主症不明显、体质较差的患者。
(2)散罐法指全身吸附罐体之间相隔较远。此手法多用于全身病症较多的患者。如心律失常患者选膻中穴、内关穴、心俞穴等;肩周炎患者选肩井穴、肩谬穴、曲池穴、条口等。
3.发疱罐法指拔罐吸附部位出现水疱现象的一种手法。使吸附部位出现水疱现象一是可通过增加罐内负压,延长吸附时间来实现;二是水湿、酒湿之邪盛、感冒等患者10分钟左右亦可自己起水疱。这种现象与药物敷贴、发疱灸法相似,但本法之水疱散在表皮,无痛苦,除有治疗作用外,还有强壮作用,对正气不足、免疫力低的患者提高正气和增强免疫力有一定作用。此法起罐后皮肤上出现的水疱一般不必挑破;1—2天后可自行吸收消失;若需挑破或已破溃,用紫药水涂抹即可。注意疤痕体质者禁用。临床上对哮喘、心下痞硬患者可选膻中穴、巨厥穴进行此法。
4.提按罐法用手提起吸附肌表的罐体.随即按下复原,力量逐渐加大,以罐体不脱离肌表为度,如此反复20~30次。此法使罐体内吸附的肌肤上下振动.增加拔罐功效,振荡相应经络腧穴、脏腑气血,促进气血运行,振奋五脏六腑。此手法常用于腹部,对胃脘不适、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泄泻、痛经等症有较好效果。
5.摇罐法用手握着吸附肌表的留置罐体,均匀、有节奏的上下(或前后)左右摇动,以一个部位20~30次为宜。此法通过对局部的反复牵拉,可增加刺激量。提高疗效。操作时,力求做到手腕放松、力量柔和、动作协调、均匀,忌快与生硬,以病人自感放松、舒适、能耐受为度。
6.转罐法用手握着罐体,慢慢地使罐体向左水平旋转90-180℃,然后再向右水平旋转90~180℃,一个左右转动为一次。反复10~20次。转罐法扭距力较大,可造成更大的牵拉,比摇罐要强烈,可放松局部肌肉组织,促进气血流动,增强治疗效果。操作时注意使用此手法前须在施术的肌肤上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剂”,手法要轻柔.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忌用强力。多用于软组织损伤如腰肌劳损等深部无菌性炎症所致的局部疼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