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疗法] 怔忡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 时间:2009-01-17 14:54:17
核心提示: 病因见征仲 穴位:内关 太渊 合谷 太溪 三阴交 足三里 操作步骤: 补内关、太渊;泻合谷穴;补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穴,治虚热,健脾胃,与前穴配合,并能治内分泌病。补膻中、巨阙,泻中脘,补气海、肺俞、心俞、膈俞
病因见征仲
穴位:内关 太渊 合谷 太溪 三阴交 足三里
操作步骤:
补内关、太渊;泻合谷穴;补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穴,治虚热,健脾胃,与前穴配合,并能治内分泌病。补膻中、巨阙,泻中脘,补气海、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穴,平揉、压放各10-100次。手法轻,揉圈小,速度要缓,每分钟60-70次左右,不宜快。手法结合配穴,不仅对一般心慌心跳效果好,还可用于冠心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等。
点穴次序:同前。
治疗效果:一般心悸,点穴1-2次就收效。心脏病,点穴数次也收效。如治疗3-6个月半年者,能完全消除症状。
慢性胃炎、胃酸过多、消化性溃疡(胃痛)
病因见第一章胃痛36页。
穴位:合谷 太渊 内关 脾俞 胃俞 中脘等
操作步骤:
泻合谷穴(大便稀和精神不好的用补法,或减去合谷穴,补太渊穴),补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穴,泻中脘穴;补气海、天枢、足三里穴,泻太冲穴。每穴平探、压放各100次。手法慢,力量重。患者如有烦躁情况,平揉的圈儿要极小,压放的距离要极短,这样就能引着动,进入静,有抑制烦躁作用。膈俞、脾俞穴用力量不宜重,可加倍手法次数,对治疗本病有决定性作用。但年老体高的患者,则宜用中等手法。如有呕吐的,另加背部循压法,由下向下取穴。在上的穴,手法轻;在下的穴,手法重。隔天治疗1次。急性发作时,可每天点穴1次。
头痛者加头部推运及压穴去;无呕吐者,可减去太冲穴,另加三阴交穴;腹部疼痛者,应助以振颤法;兼有膝关节痛者,加局部压穴法(膝眼、鹤项等穴)。
点穴次序:先点上肢穴,再点下肢穴,后点腹部、背部穴。
治疗效果:对胃酸过多症,l次能见效,10次左右可治愈;慢性胃炎,2-3次见效,2个月左右可治愈;消化性溃疡,5次见效,10次左右可症状减轻,3个月左右可治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