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有1665万的壮族人口,壮医药是壮族先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长期以来,广大壮医利用简便廉验的医疗技术方法,为本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有1665万的壮族人口,壮医药是壮族先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长期以来,广大壮医利用简便廉验的医疗技术方法,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广西具备开发利用壮医药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人口优势。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壮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壮医药在防病治病能力、制剂研发、继承与创新能力、学术水平等方面有较大提高,为壮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考证,广西武鸣马头西周古墓出土的青铜浅刺针和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银针,为我国年代较早的金属医针,壮医在历史上很早就应用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角疗、药线点灸、药物竹罐、药熨、药浴、药锤、经筋疗法、针挑、陶针、金针等多种疗法治病。广西盛产的药材如罗汉果、八角、肉桂、蛤蚧、鸡血藤、广豆根、田七、青天葵、千年健、巴戟天、金银花、穿山甲等,中草药物种基源达4623种,居全国第二位,全国400多种常用中药原料药材中有70多种主要来源于广西,其中10多种占全国总产销量的50%一80%以上,罗汉果、鸡血藤、广豆根等更高达90%以上,是我国民族医药资源丰富的省区之一。壮医药由于具有方法简便,疗效确切,费用低廉的特点很受群众欢迎,因此有广阔的需求空问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广西发展壮医药具有区位优势,即广西属于沿边、沿海的西部省区,与东南亚近邻,是大西南出海通道,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南宁召开,更有利于壮医药开展合作与交流,也为壮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商机。
1壮医药发掘整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1986年以来开展民族医药普查工作,己完成壮族聚居的70多个市县进行调查;查阅100多种历代广西地方史志、博物志、正史、野史等文献资料;对与壮医药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了调查考证;登记造册民族民间医生共1万多人;收集到民族医药验方1万多条,同时,收集到《痧症针方图解》、《童人仔灸疗图》等民族医药手抄本和药锤、角疗器、竹罐、针挑针、刮痧版等民族医诊疗工具;还采集制作了大量民族药标本,鉴定壮药有2200种,发现壮药新资源397种,建立有广西民族医药陈列室和广西民族药标本室。针对壮医药缺乏系统理论的状况,加强了对壮医药理论的整理。广西各地民族医药工作者发表了500多篇有关壮医药的学术论文,代表性论文有《壮医学术体系综论》、《关于壮族医学史的初步探讨》、《壮医理论体系概述》等,这些学术论文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壮医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出版了一批壮医药专著,如1998年底,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黄汉儒等主编的《壮族医药史》一书的出版,填补了壮医史上的空白。2000年,由黄汉儒等主编的《中国壮医学》一书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2004年,庞声航、王柏灿等主编的《中国壮医内科学》出版,2005年,梁启成、钟鸣等主编的《中国壮药学》出版。这些壮医药专著论文的出版,标志着壮医药结束了没有系统理论体系的历史,壮医药理论框架及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壮医药理论体系简单可概括为:壮医的天人自然观为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理论,壮医的生理病理观为脏腑气血骨肉、谷道水道、气道,龙路火路的三道两路理论,壮医的病因病机论为毒虚致百病,壮医六大病症主要包括痧症、瘴症、蛊症、毒症、风症、湿症,壮医的治疗原则为调气解毒补虚三大原则。壮医理论的重大科研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壮医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问题,必将对壮医临床和壮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发挥应有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壮医药临床体系不断壮大
壮医药丰富有效的诊病治病方法,是壮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广西自80年代开始对壮医诊疗方法和验方秘方进行整理和临床验证。成立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利用壮医的诊疗技术和壮药为患者服务,由于诊断治疗方法简便、诊疗费用低廉,成立不久就有不少区内外患者及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外国友人慕名前来求诊。1985年成立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2002年成立广西壮医医院,2007年广西壮医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全国重点建设民族医医院。开展壮医诊法如望诊、目诊、舌诊、甲诊、腹诊、指诊、询诊、脉诊等;壮医治法如壮医针法、灸法、刮法、薰蒸、薰洗、佩药、药锤、敷贴、点穴、滚蛋、药罐、足浴、热熨、按摩、经筋疗法等。近年来,对发据整理出来的壮医诊疗技法进行了收集整理,疗效验证和规范化研究。壮医目诊诊断技术、壮医药线点灸、壮医药物竹罐、壮医经筋疗法等治疗技术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应用。如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国内300多家医疗机构被推广应用,并传播到西欧、北美、大洋洲部分国家及台港澳地区。2007年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一壮朝彝等民族医诊疗技法规范化研究》。广西壮医医院壮医目诊专科、壮医风湿科、壮医推拿科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
3壮医药科研成果累累
截至2008年底,全区民族医药机构共承担民族医药科研课题近400项,共获科研成果50多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6项,厅局级科技奖15项,其它奖3项。其中,“壮医基础理论的发掘及临床实验研究”、“壮医内科学的发掘整理和实验研究”,“壮药生药标准研究”、“壮医三种特色技法的整理和应用研究”等4个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民族医药的重要手段。在壮药研究方面:对壮医用药经验、壮药史、壮药命名与分类规律、鉴定理论、应用理论、栽培与采集、加工炮制、壮药生药学、栽培学、化学和药理学、毒理学等开展研究;结合我区的资源特点,对新结构或具有特色壮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作探索性研究,加强多学科协作,重视生物技术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在民族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重点放在防治心脑血管病、艾滋病、乙型肝炎、肿瘤等疑难病药效研究上。实验研究涉及药材如田七、罗汉果、肉桂、八角两面针、山豆根、钩藤、苦丁茶、绞股兰、鸡骨草、扶芳藤、苦草、萝芙木、粉叶轮环藤、剑叶龙血素、绞股兰、黄花倒水莲、排钱草、罗芙木、海风藤、土垄大白蚁、薯良、水罗伞、白花丹等多种壮药进行了研究,从实验的角度认证壮药的作用,为壮药应用与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在壮药资源保护方面:为了对民族医药资源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签约将广西药用植物园建设成为世界级药用植物园。目前该园已建成了旅游科普园和种质保存园共1450亩的活体保存园,引种保存活体药用植物4000多种,保存药用植物腊叶标本12000多份,药材和浸泡标本2000多份,药用植物图片10000多份,是目前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种植药用植物品种最多的专业性药用植物园,被誉为“亚洲第一药园”。建立项目总投资为1.18亿元人民币的广西大宗地道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同时,在全区设置自然保护区,对民族医药资源进行原地保护。目前广西自然保护区共64个,总面积17886.4平方公里,其中汇聚了大量中草药民族医药资源。
4壮药开发利用初见成效
广西近年对优势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力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壮药方剂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壮族民间有极为丰富的验方和秘方。仅《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的8个少数民族用药便达1021种,《广西少数民族常见病
便方选》收录的少数民族验方就达1048种,《广西民族医药验方汇编》收录验方达6000多方。这些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是发展壮药产业的基础。在壮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方法及手段,对验方、秘方进行疗效筛选,研究和开发本地区、民族化的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广西医药企业以依托资源优势,加强市场研发,开发了疗效确切、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族新药80多个,健字号的产品近300个,其中,“三金”、“玉林”、“天和”、“两面针”、“金嗓子”、“花红”等企业逐渐形成了生产规模,创出了品牌,在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优势,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各民族医院还开发一批医院制剂,1997年全区中药民族药总产值近50亿元。
5壮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民族医药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是严峻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民族医药在近代丢失太多继承不足,适应现代社会的医疗、教学、科研起步较迟,起点较低。壮医药与藏、蒙、维医药的科技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壮药制剂开发,壮医诊疗技术及药品标准体系建设,特色诊疗技术的推广等方面工作都有待加强。目前,全区民族医药机构科研基础条件较差,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缺乏,壮药制剂较少,一批壮医诊疗技术规范及药物标准需要修订和完善;群众对壮医药的了解还不多,民族医药科普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壮药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总体规划,目前壮药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设备较差,工艺落后,部分原料药材由于标准的原因,导致成药产品质量控制困难。加上民族医药本身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和学术局限性,将面临着比西医药和中医药更大的困难。这些存在问题,要在民族医药的不断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6发展壮医药的几点建议
民族医药要发扬优势,突出特色,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并得到各级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支持,齐心协力才能把工作做好。
首先,“十一五”期间壮医药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国务院下发《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11月广西人大常委会通过《广西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已于2009年3月1号颁布实施。当前国家和自治区对壮医药在政策、立项、资金等方面给予前所未有的支持。各级政府和民族医药工作者要坚持和发挥民族医药特色优势,遵循民族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民族医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壮医药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力争在提高民族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继承与创新能力、学术水平等方面有较大提高。我们建议把发展壮医药列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建立广西壮药发展基金,协调国家相关部委对壮医药文献整理、资源调查、药品研制生产及药品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要加强壮医药机构的基础性建设,广西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制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规划纲要),力争把振兴壮瑶医药计划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该规划,将在“十一五”期间,投入1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六大工程;即壮瑶医医疗保健体系改扩建工程:以提高临床疗效和预防保健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壮瑶医药医疗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壮瑶医药的服务能力,使壮瑶医药成为中医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广西壮医医院等一批壮瑶医院进行改扩建或升级改造。其它还包括壮瑶医药理论体系构建工程、壮瑶医药人才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壮瑶医药人才教育基地建设工程、壮瑶药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工程、壮瑶药材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壮瑶医药文化建设工程等。
再次,要提高壮医药的创新能力,在完善和丰富壮医药理论基础上,建立壮医药的理、法、方、药体系,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以临床研究为重点,着力探索防病治病的新方法,着力提高民族医疗的科技含量及整体水平。加强民族医药专科专病的建设。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防治为重点,以优势病种和重点专科专病为突破口,以开发研制壮药新药和医院制剂,力争将壮药列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以推广适宜技术为重点,形成一批壮医技术规范,加强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全面提高民族医药科研服务能力。
还要做好民族医药产业战略:将发展壮医药作为经济增长点,“黄金有价药无价”。壮医药要力争在攻克重大疾病和开发新药方面有新突破。首先要以科技进步为导向,产品开发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促进研发,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注重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二要着重开发广西特产或主产,功效显著的产品,成药开发应以重大疑难疾病和常见多发疾病为重点,加强开发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开展;三要加强壮药现代化研究和标准化的研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于壮药研发、生产、质控领域,在剂型的开发上,要保持壮药的特色;四要做好壮药资源的保护,资源是壮药开发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要保护和促进资源再生;五要努力开拓壮药国内外市场。对壮药的开发要增强迫切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和利用壮药发展的优势,认真把握壮药发展的历史机遇,创造宽松的壮药发展环境,促进壮药的可持续性发展。
“壮医药是我们广西的一张名片”,我们相信,随着《壮瑶医药振兴计划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广西壮医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