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诊是“观目诊病”的简称。壮医认为,眼睛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所在,人体三道两路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目得天地人三气之养而能视,在生理状态下,目能包涵一切,洞察一切,病理状态下,目也能反映百病,故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目诊诊断出来.。
“壮医目诊”长年流传于壮族民间,深受广大壮族民众欢迎。该诊法主要通过诊察患者眼睛的色泽、形态、脉络走向等来判别疾病的病位,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和推测疾病的预后。近二十年来,我所的科研人员在壮医目诊的理论研究、临床验证、推广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壮医目诊的理论基础、适应范围、优势病种、所需器具、具体的观测方法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于2000年9月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请将壮医目诊专科列为全国民族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经几年的建设,壮医目诊技术目趋成熟,在临床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培养了一批目诊技术人才,特别是带动了壮医药学术的发展,达到了专科建设的预期目标,
目诊定位有三种方法:(1)白睛时钟十二等分标记法:将每一侧眼睛的白晴分为十二个部位,在瞳孔正中作垂线和横线,交叉于瞳孔正中,以球结膜缘为边,上缘为12点,下缘为6点,左侧为3点,右侧为9点,依此类推分为1~12个区点。(2)白晴投映区标记法: 壮医目诊认为人体的各个部位有规律地投映在球结膜上:身体上部在瞳孔水平线以上,下部在水平线以下,左侧在瞳孔垂线左边,右侧在右边。(3)黑晴投映区标记法:黑晴(虹膜)分为7个环、每个环代表一定部位、器官和功能的投映。在第6环即器官投映节段中有规律地排列着各个器官部位的投映。制定了操作的规范和定位的规范,根据定位区上的各种征象,就可以推断相关脏腑的病变。
壮医目诊一有定规律,概括起来为:着色深浅判新久,弯曲频率别轻重,脉络混浊有湿毒,脉络散乱为风毒,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边属于寒,黑斑瘀来蓝斑虫,目诊仔细辨分明。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