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主要少数民族,全国约有人口70多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和江西等省的部分山区或半山区。畲民长期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村落分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困难,营养缺乏,体质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主要少数民族,全国约有人口70多万,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和江西等省的部分山区或半山区。畲民长期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村落分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困难,营养缺乏,体质较差。解放前各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他们的健康,给他们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畲族医药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畲民为求生存与繁衍,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形成了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医药,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畲族医药也是目前正待开发的宝贵民族医药资源。
对畲族民间医药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仅限于对局部地区的民间医药资料的调查与收集,较少涉及理论和开发利用研究。近年来,在一些畲医药研究机构及一批热心人士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本文就畲医药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畲医的基础理论研究
1.1疳积理论:是指导畲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理论之
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医认为,疳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疳积指小儿因饮食不当、吸奶过及、天赋不足等因素而至小儿面黄肌瘦、小腹膨隆等症,称小儿疳疾。广义之疳积泛指风、寒、痧、食等因素而引起的诸多杂病的总称,畲医统称为疳积病。畲医认为,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疳积而成。
其病机是因风、寒、痧等邪气侵犯肌体,或因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或因久病不愈,耗损胃气,而使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机壅滞,风、寒、痧等邪气积滞而成。疳积病在临床上根据病因及病变部位分为风积、寒积、痧积、食积、木积、土积、水积、火积、金积、气积、血积、痰积等。临床中的诸如冠心病、脑梗塞、三高证、糖尿病、脂肪肝、肿瘤等疾病都根据这一机理进行辨证施治。
1.2六神学说:“六神学说”也是指导畲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理论之一。“六神”由心神、肝神、肺神、脾神、。肾神、胆神组成。六脏腑生理功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畲医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气、血、精组成。畲医六神学说,认为气、血、精是组成人体并完成机体各项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若六脏腑神魂失守,六神就不能发挥神的主宰功能,气、血、精化生不足或运行、输布失常,机体的各项功能活动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如不及时予以调整与治疗,就会影响甚至危及人体的生命活动。
1.3痧症理论:畲民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经验中不断认识和总结了独特的痧症,并逐渐形成了痧症理论,完整的发痧疗法。发痧是治疗痧症的法则,是畲族医药中最具特色的治法之一,许多畲医和畲民仍传承和掌握着多种发痧技术,常起到立竿见影、手到病除的效果。畲医认为痧症的发病原因广泛而复杂,在长期的发病与疾病斗争过程中认识到痧症的病因主要为“痧气”,并形成了“痧气”致病学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夏秋湿热气盛之时。冬春发病多为感染疫气;内伤主要为贪杯好色,饥饱老伤,过食肥厚,偏喜辛香热辣之品而生。痧症发病极为广泛,病种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科。至今广大畲民都能诊断许多痧症,并普遍掌握发痧疗法。病情较轻者采用刮痧、撮痧、淬痧和搓痧等,病情急重者采用钊刺、放血、挑痧或配合畲药治疗。
1.4对伤的认识:畲医认为,凡机体某部位受到外界突然的强力打击(跌、打、扭、压等)而致局部筋骨或软组织受到损伤称为“伤”。畲医对伤的分类是根据伤势而有两种分类法:一是将伤分为内外伤两种,再根据症状分为若干种。
内伤指受伤后引起气血、经络、脏腑病变,气血阻滞或凝结,包括伤脑(类似脑震荡)、伤气(类似气胸等症)、伤血(类似内脏破裂)、气血两伤、伤筋(类似韧带断裂或挫裂)。外伤指身体外部的皮、肉、筋、骨损伤,包括开放性骨折、皮肉破裂等。二是根据受伤的部位、症状,将伤分为外伤(皮肤或浅层组织受伤而出现皮下瘀血)、创伤(跌伤或弹击、刀砍等外伤)、骨折(柳枝骨折、开放性骨折等)、内伤(内脏损伤)、穴伤(俗指点穴产生气血循行紊乱或阻滞)、食伤(暴饮暴食而引起积滞不化、疳积等)6种,各种伤症都有具体症状与体征,比较明确。
1.5对风症的认识:风证的含义是广义的,认为“病痉”与津液气血有关,男女皆有。对频繁抽风和意识不清的都叫“惊风”。分为急慢二型,有急惊属实,慢惊属虚的说法,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内蒸痰热及久吐久泻,脾虚肝盛等,小儿风证分72种,阳风、阴风、半阴半阳风各24种。
1.6畲药阴阳之说:治病用药讲究阴阳平衡。畲医蓝梅英继承祖传、结合自身数十年实践和贯通同行经验总结出蓝氏畲药阴阳之说。她将药物简单分阳药、阴药与和药3种。把热性、温性的药物统称为阳药;把寒性和凉性的药物统称为阴药;不寒、不热、不温、不凉之药物称为和药。阳药一般生长在朝阳的山坡,阴药一般生长在阴山沟里,和药一般生长在低峪的自然生长规律。在治疗上以维护人体阴阳平衡为关键,热病服凉药,寒病湿病服热温药。
1.7 解毒通利法:解毒通利法是畲医蓝梅英,继承祖传并结合自身数十年实践和贯通同行经验总结出来的。治毒就是解除病体内的毒邪,把毒邪排出体外,这就是畲医药通常所称的解毒通利法。畲医药解毒通利的疗法比较简便、价廉、实用和疗效快。有以下几种疗法:
1.7.1解蛇毒:(指一般蛇)畲民挖一种名叫苦草的药草(此草苦味胜似黄连,解毒性强)一味即可。
1.7.2治疗风邪毒:畲医药擅长于用纯甘味淡的青草药配剂成方医治风证。
1.7.3通脉抓脉络穴位解毒:畲医药不仅用药物解毒通利,也善长于通脉抓脉络穴位来施治。例如人肌体受到热邪、寒湿之邪侵蚀、易冷易热,头错胀痛,重者神智昏迷,畲医药认为属中邪恶:中热邪、发热泪盈眶痧;中冷邪发冷痧;若热湿之邪相夹,则发斑蛇痧。治疗痧症等先通利血脉,对病者旅行穴位拍痧、吸痧、抓痧、挑痧等疗术,打通筋脉、畅通血流,再内服解毒、排邪恶的青草药。
1.8畲族民间特色外治疗法:畲族民间20多种特色外治
疗法,至今仍被广为应用有8种,包括刮法、挑法、捏抓法、
抓筋法、熏法、吹法、搓法、熨法等,畲民广泛用于治疗常见
病、多发病,这些方法具有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及价廉和
功效明显等优点。
1.9畲医独特的病名:我们在收集到的原始病名为776种,经我们分别归并为450个病名。由于受祖国传统医药学中医的影响,很多病名与中医类同。较独特的畲医病名如“蛇”;热蛇;阴蛇;飞丝落肚;风寒入肚;吊气;头养风火;风动头晕;风火烧;风气阴子肿;骨底烧;寒火烧黑风;横胎红痢;落白;冷汗症;湿热痢;铁板症中风;吊眉风;鸡爪疯;寒邪伤经;阴毒;虚汗症;鬼剃头;黄风、黑风、红风等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临床研究
2.1 治疗急性咽炎:叶一萍等用畲药二根汤(土牛膝和金荞麦)治疗60例急性咽炎,对照组58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为88.3%,其中痊愈17例,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7例;对照组总有效率74.14%,其中痊愈10例,显效19例,有效14例,无效15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肖诏玮、林鼎新应用畲族验方夏兰汤治疗小儿乳蛾160例并以双黄连口服液98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136例占85%,总有效率为93.1%,明显优于对照组。
2.2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林祖辉将136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对照68例,应用畲药食凉茶为主,对照组用脂必妥胶1粒日,日2次,连用1个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2.6%,对照组77.9%(P<O.05),其Tc、TG、LDL—c、HDL—c,治疗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潘铨等认为畲药食凉茶组方结合西药可有效用于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2.3治疗酒精性肝病:郑宋明等将96例酒精性肝病分为2组,治疗组49例,使用畲药山里黄根等组方水煎液250~500Ⅱd,口服,2—3次/日;对照组用47例使用易善复,2粒/次,3次/日。两组疗程均3个月。结果治疗组肝功能、ALT、AST、GGT、PT、HA、pcⅢ、LN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4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郑宋明将收129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84例。对照组用西药甘利欣、阿拓莫兰、复方丹参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畲药山里黄根等组方等组成的验方,治疗3个月后其ACT、AST、GGT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
2.5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宋力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共50例,其中治疗28例,对照组成22例。治疗组用畲药野猪薯、海金沙、威灵仙等组成的验方,煎服,15天为1疗程,共30天。对照组使用痛风定胶囊,4粒次,3次/日,共用30天。同时低嘌呤、低脂肪、低呤能量饮食,多饮水,禁酒。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68.2%(P<0.05),无发现不良反应。
2.6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兰祝飚、雷后兴将75例患者分两组,治疗组40例用畲药排石汤,对照者35例用利尿剂、654—2和抗生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74.2%,两组差异明显(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7治疗腰肌劳损:陈学智对80例腰肌劳损者采用撮天突穴、划痕法、灯火燃照法等治疗,共1~5次,有效率98.75%,其中治愈51例为63.75%,显效26例为32.5%。
2.8治疗不孕症:据钟隐芳、林贤谈介绍,钟万秋研制钟氏不孕症1号方,不孕症2号方和不孕症2号方,在某县医院妇产科,应用钟氏验方治疗30例,疗程1~5个,平均
1.8疗程,有效率为43.3%。
2.9治疗小儿厌食:雷后兴对196例小儿厌食儿童(年龄1—6岁),使用畲药食凉茶等为主的验方消积汤治疗,结果:显效62例,有效119例,总有效率93%;对照组197例,其中显效37例,有效83例,总有效率61%。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肖诏玮应用畲族民间验方七白参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并与化积口服液60例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10治疗轮状病毒肠炎:雷后兴将78例小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情相当,治疗组40例用畲药民间验方止泻汤(食凉茶5g凤尾草6g等组成),对照组38例,使用利巴韦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2%,对照组76.3%,两组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11 治疗腮腺炎:阮灵光对27例腮腺炎用畲药民间方金黄散治疗,每日2剂,结果:27例患儿轻者当日热退,头痛缓解,肿痛消失。第3天体温基本恢复正常,连用7天,肿大腮腺全部消肿,临床症状消失,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正常。
2.12治疗儿遗尿症:阮灵光采用畲族民间方遗尿散治疗儿遗尿症33例,获得满意效果,总有效率达93.94%。
3痧症研究
畲医认为痧症的发病原因广泛而复杂,在长期的发病与疾病斗争过程中认识到痧症的病因主要为“痧气”,并形成了“痧气”致病学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夏秋湿热气盛之时。冬春发病多为感染疫气。内伤主要为贪杯好色,饥饱老伤,过食肥厚,偏喜辛香热辣之品而生。痧症发病极为广泛,病种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科。
痧症的病名据称有72种,各地的畲医均不能统一而全部叙述完整,这可能与畲医之间因地域不同而产生同症异名,同名异症,或传授差异有关。因此痧症的名称十分复杂。如按发病部位取名的有喉痧、小肠痧、大肠痧、漏肠痧、黑眼痧等;按病征体貌特征取名的有滚筒痧、哑巴痧、反弓痧、肿身痧、栀黄痧等;按致病因素取名的有斜腰痧、风痧、闷痧、瘟痧、冷痧等;按动物形态取名的如蛇痧、奔牛痧、猪痧、老鼠痧等。
痧症治疗方法:外治病情较轻者采用刮痧、撮痧、淬痧和搓痧等,病情急重者采用钊刺、放血、挑痧或配合畲药治疗。
4药物研究
2001年开始至2012年间,丽水市畲族医药研究所等单位先后主持开展了《中国畲族民间医药的调查与整理》和《中国畲野生资源分布调查与利用研究》的科研工作,对我国畲族民间医药和畲药野生资源种类和分布进行的较全面调查与收集。科研人员走访了浙江、福建、江西及广东省的畲族集居地,调查采访了200多名畲族名医和传人,建立起全国首个“畲族医药开发研究专用数据库”并对全部所获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共收集到诊治的病种776个,处方1230个,畲药2952种,将这些资料经畲族医药开发研究专用数据库分析、处理,归并出450个病名,1000个有效处方和1600种畲族民间用药(包括部分中草药,真正畲药约100余种)。总结出畲药使用的独特点:①主要使用植物药:90%以上的畲药均为植物药,仅少量使用动物药,矿物药几乎不用。②习惯使用鲜品:畲民治病一般喜欢用鲜草药,用药讲求新鲜,陈年药一般不用。随手采来顺手医是畲民常用的医病方法。③常用单味:多数不超过5味。④以原生物为主,只有少数经过特别的加工炮制。⑤喜用药引和敷料:如酒、人乳、蜂蜜、鸡蛋、猪肚、猪心、猪大肠、猪脚筋、猪骨髓、羊肚等;敷料有茶油、麻油、鸡蛋清、糯米饭、酒糟和酒等。⑥注重以脏补脏:畲医认为禽畜的内脏或肌肉与人体相应的内脏或组织有特殊的补益关系,所以治疗时常以脏补脏等。⑦使用剂量较大:这与畲医用鲜药有关。⑧用法特点不同于中医或西医:除水煎服外,有约四分之一用药外敷患处,还有少数研粉吞服,水或酒等冲服等。
余华丽等对我国畲族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果畲族常用蕨类药用植物品种共有24科,31属,37种,l变种。宋纬文对三明市畲族常用青草药进行了调查,其中,具有滋补作用的被子植物药计有33种:榛子、白花牛奶、钻石枫、土高丽参、黄泥藤、臭苍子、山爬、月月红、雷瓮子、花生、白扁豆、绿心豆、黄花金龟、算盘叶、普连咸、黄鳝藤、鸡粘根、过饥锥犁、红毛番、仙草、枸杞根、山辣椒、铁牛入石、红仔根、苦菜头、火炭草、空心葱、血结菜、乌根、百合兜、无孙姜、七层楼、金线莲。
李建良等研究了畲药柳叶蜡梅(食凉茶)质量标准,提出了采收季节、性状、显微特征、挥发油含量、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贮藏等,并制定出浙江省第一个畲药地方标准。雷后兴等对畲药地稔水煎液的镇痛抗炎作用进行研究,显示地稔水煎液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施湘君等对畲药山里黄根化合物、化学结构测定,结果从畲药山里黄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苷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分别为10一o一反式咖啡酰基一6a一羟基京尼平苷(1),淫羊藿苷E5(2),6仪一羟基京尼平苷(3),京尼平苷(4)。任刚等对畲药半边风化学成分研究,结果分离出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B一谷甾醇(3)、松柏醛(4)、东莨菪素(5)、B—hydroxypropiovanillon(6)、右旋松脂素(7)、右旋丁香树脂酚(8)。黄灿等通过色谱一质谱联用分析手段鉴定畲药算盘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初步确定畲药算盘子闪式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为有机酸,其次为酚、醛类等物质。这些研究为畲药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5主要成效
我国畲医药研究远远落后于其它兄弟民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我国共出版有关畲医药的专业书籍4部,在各类专业医药杂志上发表论文70多篇。有各级科研立项30多项,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近2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完成了畲药食凉茶、地焾、鸡骨草的药理和毒理试验。申报了11味畲药泡制规范获浙江省药监局批准,并列入畲药泡制规范,结束了畲族医药未被药监部门认可的局面。首次利用畲药开发出“降脂茶”、“健胃茶”2种保健茶;利用畲药开发脾胃舒胶囊。首次对食凉茶活性分子筛选与质量标准研究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研究,建立第一个畲药种植示范基地;进行种植种子研究,首次成功完成食凉茶(柳叶蜡梅)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移栽繁殖3种人工繁殖试验,解决了食凉茶(柳叶蜡梅)人工栽培的技术难题,为畲医药的可持续发展及食凉茶物种的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007年和2008年“畲族医药”、“畲族医药•痧症疗法”分别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列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2011年“畲族医药”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
6建议
畲医药是畲族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中华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畲医药也是目前正待开发的宝贵民族医药资源。目前我国畲医药研究仍远远落后于其它兄弟民族。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药物开发扶持政策,利用畲医药对疾病独特治疗功效和预防保健作用,今后更加重视畲医药研究与开发利用。继续加强畲医基础理论、临床、特色疗法的研究,加大对畲药和畲药保健品的研制,让畲医药在防病治病中发挥更大作用,造福于人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