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资源篇 > 正文
  • 蒙药学及其基本理论

  • 来源:国际中医药杂志 作者:包勒朝鲁 乌兰图雅 那生桑 时间:2013-04-29 11:08:00
  • 核心提示: 蒙药学是祖国药学宝库中一颗绚丽的明珠,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蒙药学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基本理论独具一格。古代蒙古人常年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因而与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温泉

        蒙药学是祖国药学宝库中一颗绚丽的明珠,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蒙药学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基本理论独具一格。古代蒙古人常年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因而与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温泉、矿泉、矿物等广泛接触,逐步发现了能医治疾病的药用动植、矿物,并将之反复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不断总结、提高,形成蒙药学的基础。在科学文化不发达的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蒙古各部落的药物知识均被萨满教徒掌握,公元10世纪末,蒙古各部逐渐强盛起来,随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进入封建社会,蒙古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开展,蒙古族医药知识也有了新的发展。16世纪以来,随着蒙古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不断吸取汉、藏等兄弟民族的医药学理论和经验,由原来的口授相传发展成文字记载,出现了不少蒙医药著作,对继承发展蒙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作用。
    1蒙药学“本草”
        有关蒙药学的著作统称为蒙药学“本草” 。这些本草原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生产,具有民族风俗与区域特点。历代传下来的蒙药学“本草”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部:①18世纪,蒙古族医药学家伊希巴拉吉尔(1704年生)用藏文编著的《认药白晶药鉴》,是一部以识别药物、用药和介绍药物作用为主要内容的蒙药学文献。②19世纪,内蒙古正白旗著名蒙医学家罗布僧苏勒和木用藏文编著了《认药学》。该书分为“珍宝、土、石类药物识别知识”、“草类药物识别知识”、“木、土类及生于草原地带药物识别知识”、“滋补类药物识别知识”4部分,对每味药材的形态、产地、性味、功能、质量优劣、类别等作了较全面、系统地阐述。③19世纪,内蒙古奈曼旗蒙药学家占巴拉道尔吉用藏文编著了《蒙药正典》,为最完整的一部蒙药本草。记载了879种药材,分为8部24篇。每种药材都注明蒙、藏、汉、满文名称,并详细介绍了产地、形态、性味、功能等,还附有579幅插图  。《蒙药正典》纠正了当时蒙药名的混乱现象,至今仍作为学习、研究、鉴别、采集蒙药材的依据,为蒙药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蒙药学的基本理论
        蒙医药学以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阴阳五元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物质虽包罗万象,但均由五个元素(土、水、火、风、空)和合而成。就药物而言,土为药物生长之基本;水为药物生长之必须;火为药物生长之热源;风为药物运行之动力;空为药物发育之空间。因此,药物生长的情况大致相同,但三味各有区别,药味之源,除“空”外,土、水、火、气四元素,每两个元素合二为一,产生一味。蒙药学从六味入手,研究和阐明药物“六味”、“八性”、“两力”、“十七效”、“消化”的基本机制  。
    2.1  六味:药味是由五元中土、水、火、气四个元素在药物形成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生化而产生的味道。蒙药具有甘、酸、咸、苦、辛、涩六味。甘味:在五元中以含水、火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而生成,其舌感好、口感持久而增食欲,如甘草、甜葡萄、竹黄、玉竹、新奶油等。酸味:在五元中以含火、土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而生成,其舌感强而牙酸、流涎、自然皱眉、敛口,如沙棘、石榴、酸梨干、山楂等。咸味:在五元中以含水、气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而生成。舌感初感生涎,继而口腔、舌喉热燥,如大青盐、红盐、芒硝等。苦味:在五元中以含水、气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舌觉初感清除口臭黏液,继而舌感消弱,恶心,如黄柏、黄连、黄芩等。辛味:在五元中以含火、气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舌尖初感麻辣,继而舌、口腔生热,自然流泪、流涎,如辣椒、胡椒、阿魏等。涩味:在五元中以含土、气为主,其他元素为辅。舌感初感味道较弱,继而口腔、脉路有封闭感,舌腭有较久的吸附发糙感。如拳参、橡子、诃子。蒙药学认为,每种味对人体三根赫依、协日、巴达干盛、衰、消、长的病理变化都有不同作用。六味的功效见表1。


    2.2赫依、协日、巴达干的涵义:“赫依”是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生命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是“赫依”在发挥作用。人的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皆受“赫依”支配。“协日”有火热之意,与胆的关系最为密切。机体的体温、各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均是“协日”在发挥作用。“协日”偏盛,是发生一切温热病的基础。“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黏液状物质,具有寒性的特征。在生理情况下,“巴达干”可滋润皮肤,濡养组织器官、滑利关节,化为唾液、胃液、痰液等分泌物。“巴达干”功能失调,除表现出一般寒性征象外,还易致水液停滞出现各种分泌物增多的现象,如浮肿、胸水、腹水、痰多、吐清水、妇女白带多等。在生理状态下,“赫依”、“协日”、“巴达干”协调一致,保持相对平衡;如果三者的平衡失调,则产生各种病理变化  。
     
    2.3八性:八性是指抑制“赫依”、“协日”、“巴达干”盛、衰、消、长基本性质时可发挥独特效能的味之性能,即重、腻、寒、钝、轻、糙、热、锐。药物八性生克三根的性能如表2。蒙药学认为,药物的性能除以上八个通过“味”显现出来的味之性能外,还有不通过“味”而显现出来的本性性能,是药物内在的性能,如山楂虽味酸而能清血热;寒水石虽味辛而能清巴达干热等均为本性性能克制病质。
     
    2.4两力:药力是药性之精华转化的能量,即功力。分为热性和寒性两大类。①热力型药物:即热性药物,多生于温热地带及向阳之处,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阳光而阳气旺盛,采收后晒干或烘干,具备了热性药力。有消食,抑赫依、祛巴达干之力。但应用过量则引起头晕、头痛、出汗、乏力、发烧、烦渴等。②寒力型药物:即寒性药物,多生于寒冷地带、阴凉之处,在生长过程中接受充足月辉而阴气充沛;采收后阴干,具备寒性药力。有镇静安神、健身泽肤、清血养阴、祛恶血与协日病之功效。应用过量则会出现胃火衰弱、消化不良、身僵、战栗等。
    2.5  十七效:药效是指抑制赫依、协日、巴达干的二十种基本性质而言,有软、重、温、腻、固、凉、钝、寒、柔、稀、燥、淡、热、轻、锐、糙、动十七种。蒙医学认为,赫依的性质是糙、轻、凉、细、硬、动(六种);协日的性质是腻、锐、热、轻、臭、湿、泄(七种);巴达干的性质是腻、寒、重、钝、软、黏、固(七种),临床上将各种疾病的本质特性概括为上述二十种基本性质,见表3。
    2.6  药物消化:是指消化与被消化者相遇,则药物原味发生变化或不变的结果。可分为胃三能消化、六味为主消化和药物本能消化3种,见表4、5。
     
      
     


    3结语
        综上所述,蒙药学不仅历史悠久、还有较为完善的“六味”、“八性”、“两力”、“十七效”、“药物消化”等经典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历代蒙医药学家根据阴阳五元学说的理论体系总结的用药规律,体现了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蒙医方剂配伍及临床用药的关键,也是研究蒙药的重要内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