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简便易行的防病、治病经验,并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在中医传人后,与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三元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
土家族医学以自然界的天、地、水来概括人体的内脏功能。将人体内脏分为上、中、下三元。上元包括脑、心、肺。共居上天,统摄人体气血神志,为三元之首;中元包括肚、肠、肝,共居腹内,为水谷出入之地,水精、谷精化生之处,为三元供养之本;下元包括腰子、养儿肠、精脬和尿脬,共居下元,为人体孕精生成和贮藏之处,生命发生之根,同时有排泌余水之功。三元相互影响,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在诸多脏器中土家医尤重于肝。肝居中元.立于右排叉骨后方,右胁之内,主要功能为疏泄人体气机。促进水精、谷精的生成,为人体营养物质的发源地,并与人_本的情志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土家医认为肝在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土家族医学理论中,肝为人体营养物质的发源地,促进水精、谷精的生成。肝有上下两管,下管与肠相通,上管与筋脉相连,肠中的精微沿下肝管输送至肝,在肝的作用下,转化为水精与谷精,通过上肝管进入筋脉、流注于心,再依靠心气的作用输布全身,从而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各组织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故谓人体营养物质的发源地。此说正合《血征余论·脏腑病机论》日:“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之意。但中医学则认为人体气血的生成作用主要是脾脏功能的体现,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统血,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医宗必读》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一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日后天之本在脾。而土家族医学未提及脾,将中医学理论中脾和肝的功能统归于肝。《中医基础理论脏腑》:“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并将水谷精微向上升到心、肺、头目、四肢,散布于全身,直达四末。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的功能.反映了肝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是词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家族医学将两者合二为一,育简意骸,较中医学更接近现代医学所论述的脏腑功能理论。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肝有促进消化和吸收的功能。肝细胞分泌胆汁,通过胆小管壁之肝细胞膜形成微绒毛,突入胆小管,即肝藏血,其余气化生胆汁,聚集于胆囊,并调节其排泄,参与饮食物的消化;肝是大型消化腺之一,肝细胞内含有多种氧化酶、水解酶、转移酶等,促进消化,将食物的某些成份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综上所述,土家族医学认为,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为疏泄人体气机,促进水精、谷精的生成,为人体营养物质的发源地。并与人的情志活动密切相关。这种试图贯通中西医对人体脏器生理功能的认识方法是土家族医学的理论特色之一,土家族医学是本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具有深入研究的科学价值。具有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实用价值。土家族医学的继承和发扬,将为人类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