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医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侗族先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医药主要以口耳相传,或以山歌的形式得以流传。全国侗族人口214万,广西侗族人口就占有32万。为此笔者对广西侗族聚住地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医药及其发展现状进行初步调查,亟待广西侗医药事业得以健康发展。广西侗医药历史沿革。
侗族是我国岭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属古代越人的后裔。广西侗族人口主要聚住在我区北部,湘、黔、桂三省交界,属少数民族的边远山区。他们喜欢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山谷与溪河两岸的盆地中。从原始社会起经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初期,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侗族先民们是以巫医为主,并依赖较古朴的草药治病。由于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人们无法用科学来解释大自然中有关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每当瘟疫流行,病魔缠身时,唯一的办法只有信赖巫医来“驱魔”、“祛邪”,以期摆脱死神的威胁。然而,随着人类的进步,民族的繁荣,侗民的觉醒,使这些巫医从“鬼术”、“神道”中逐渐分化和瓦解,向着医药治病的方向前进。他们给人们治病时,既用“占卜”、“祈祷”,也用药物治疗,形成所谓的“巫药两用”、“神药两解”。同时,地方性传染病和季节性传染病蔓延开来时,侗族同胞们成批地遭受劫难,人们才从死亡中吸取经验教训,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地收集防治疾病的药方。2广西侗医药特点2.1随处可采,使用方便:侗族大多居住于属亚热带丘陵地区,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植物药十分丰富。有许多药用植物,已被人们普遍知晓,广泛应用。在三江古宜镇老侗医林治业家菜园及四周我们就采集到龙骨风、土三七、半枫荷、三钱三、四块瓦、红走马胎、无根藤、八角莲、侗裙婆、白前、马皮带、犯药、十全大补等10余种植物药。2.2疗效确切: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侗民们在识别和利用植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通过语言、实物和风俗习惯等,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侗医除通过草药辨症施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外,还通过各种具有民族色彩的技法来进行辅助施治,如:牛角拔罐、木梳刮痧、油火点灸、糠烟脂外涂(或刀烟脂外涂)、棒击疗法等以达药到病除的效果。另外这种技法在治疗背痛、四肢风湿骨痛、头项痛、外感痧痛、外伤等疗效不错。三江良口乡老侗医以治疗骨折而名噪远近。在治疗骨折时也是以当地草药外敷、外洗为主,如有内伤再配合内服草药汤,效果非常好。患者都是痛苦而来,痊愈而返。三江县曾授予其为“民间艺人”的称号。林治业老侗医在几十年的行医中,还编出一首草药药性歌来传授医药知识:白花寒性暖花红,草木空中能止风,甜苦夹酸能止泻,叶上有毛能止血。2.3经济实惠:侗族医药不分家,行医的人既行医又采药,所用药物多数是自采、自制、自用。各种手法简便易学,各种技法用具成本低廉且安全性高。因为侗医大多不是以看病为生的民间草医,侗医看病讲的是以积善为德、助人为乐、不图回报。患者来看病侗医也基本不主动收费,按病人经济能力,每付草药有的患者给2元,最高的也只给到5元。2。4毒副作用小:侗族人民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对草药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用草药作为天然植物,毒副作用较小,人们都能接受。有的既是草药也是食物,可长期服用。在走访老侗医时,我们发现他们有的常年用香茅草煮水当茶喝,主要起保健效果。3广西侗医药发展及现状
建国前,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文化落后、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侗族人民都是以当地草药医治各种疾病。建国初期统计,三江县有草医158人,这些草医都是半农半医,他们的医术以祖传为主。但由于当时历史的原因,留给后代的,只是一些零散的对疾病的粗浅认识,以及简单而古朴的诊疗方法。侗医药始终没能形成较系统的、具有理论体系的医学。为了总结侗族民间传统医药的经验,继承和发掘侗族人民防病治病的方法。湖南、贵州相继成立了侗族医药研究所等专门机构,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民族医药研究人员,将过去零散的、古朴的侗族医药,进行发掘整理,编写了《侗族医药学》、《湖南侗族医药研究》等专著。与之相比,我区对侗医药文化认识和研究发展有很大差距。如何振兴我区侗医药文化事业。是我们民族医药工作者及侗族地区人民翘首以待的问题。
首先,为侗医药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区侗医药行业还处在地方医疗机构的狭逢中生存。按规定民族医要行医,必须经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合格,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进行从医。而一些有名的或有一技之长的老侗医。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用理论知识来解释他们使患者“患病而来,痊愈而回”的医法医技。因此为了充分挖掘侗族医药文化资源和财富,政府应给予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给有一技之长确实为当地侗民排忧解难的老侗医一个合法的“资格证”,使其有侗族特色的医法医技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其次要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侗族医药多无文字记载,全靠祖辈言传身教,且受重男轻女、传子不传女的封建思想束缚,侗族地区老、名侗医人数的已在不断减少,侗族民间传统医药后继乏人,一些药用植物的利用,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侗医药人员在侗族地区不但语言相通,而且了解民情,医药收费低廉,甚至不收费,是侗族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医疗力量。
第三,侗药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侗草药蕴藏量大,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尤其是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疗法的药物,应进一步地进行开发研究。据调查发现,每个侗医都掌握有100一200种常用的草药,而且大部分是侗族人家常用药。侗药的加工炮制方法也很简单,用药疗效高,而且具有能降低药物毒性,发挥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一般对根茎、叶类药物洗净、晒干、切片备用;果实、种子类药物I临用时打碎使用;花类药物不作加工,直接采用。经漫长的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侗药也由单方逐渐发展到复方,制剂有酒药、膏药、丹药、散药等。从药物组成、治疗效果来看,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我区侗医药的发展,相对于壮医学、瑶医学来说发展较慢,现有工作基础较为薄弱,侗医药理论目前还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严重影响侗医药的发展和普及。各级政府及研究机构应组织民族医药专家对我区侗医药进行一次深入的实地调研,总结出较为完整的侗医药理论体系,吸收具有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人才参与侗医药的研究工作,以加快发展我区侗医药事业,发挥侗医药在侗族地区的优势,使侗医药得以生存、继承、发展及提高。侗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医药的一大宝库,有大量的宝藏亟待我们去研究和开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