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称“山哈”。解放前民族学者称之为“畲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定名为“畲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畲族人口为709592人,主要分布在我国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4省。畲民长期居住在山区,村落分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困难,营养缺乏,体质较差,疫病流行严重。解放前,疥疮、痢疾、疟疾、天花、肝炎、结核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妇女病、血丝虫、血吸虫等10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他们的健康,给他们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畲民为求生存与繁衍,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和技艺,世代相传,有些便成为民向医生。畲族医药也逐步形成了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医药,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我国目前畲族民间医药现状,我们于2003年开始,在浙江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丽水市卫生局和丽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支持下组成了课题组,开展了《中国畲族民间医药的调查与整理》的科研工作。现就中国畲族民间医药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与资料分析
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1 人员组成:根据课题组要求,调查人员共有20多人组成,包括懂畲语医师、药师及民族工作者和卫生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1.1.2 调查方法:首先将当地民族宗教局和卫生部门(包括卫生局、各畲民住地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提供的被当地畲、汉民认为有“知名度”及有一技之长的畲民间医师、畲药人员整理出来(并在以后调查中及时补充被遗漏的上述人员),然后确认被访者,调查人员对被访者逐个上门调查,登记相关内容。采用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走家串乡访问畲族民间医师、药农等。二是引用历史资料,对有关内容进行重新整理、剖析,收集有价值的材料。三是发挥课题组本身优势,即畲汉大协助、中西医药大结合、现代与传统大融合等方式进行调研分析,如蓝梅英以自身30多年的畲医药经验,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验方;雷后兴一方面继承父亲的祖传医术,另一方面与现代医药结合,也总结出较多验方。
1.1.3 调查内容:包括畲族族源、习俗及发展史,畲族医史与畲族医药卫生状况,畲族医学基础理论。畲族药用植物与用药经验,畲族民间方剂和外治疗法。同时,收集被访者的个人资料、主要专长、治疗病人及结果(包括治疗的典型病例,所用畲药和处方,诊治疾病的理论依据)。根据畲医药人员提供的药物(包括收集到的标本),逐一进行核对,标出畲药名、通用名、土名与植物拉丁学名4种名称。
1.1.4 走访地点:我们历时3年多,走记了浙江省丽水市的莲都区、景宁、云和、龙泉、遂昌、青田和松阳县;金华的武义、兰溪县;温州的泰顺、平阳、文成;杭州的桐庐、临安;福建省宁德市的福安、福鼎、霞浦、罗源和柘荣;广东的潮州;江西的铅山、贵溪等等畲族集居地,调查采访了200多名畲族名臣和传人。
1.2 资料统计与分析:根据要求专门设计“畲族医药开发研究专用数据库”软件。该数据库软件具有:疾病分类统计、处方统计、药物分类统计、用药方法分析、药物及用量范围统计与分析、药物适用处方查询、处方适用疾病查询和各畲药在疾病中使用频率统计与分析等等功能。将调查所得资料分成三类:一是处方集;二是畲药名称查证对比追源;三是畲医药名家材料。将这些资料输入,建立全国首个“畲族医药开发研究专用数据库”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收集病种、处方和畲药:本次共收集到诊治的病种776个,处方1230个,畲药2952种。这些资料经畲族医药开发研究专用数据库分析、处理,归并出300个病名,1000个有效处方和1600种畲族民间用药(包括部分中草药,除中草药外真正畲药大约50余种)。
2.2 总结出畲族医药理论
2.2.1 疳积理论:是指导畲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理论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医认为,疳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疳积指小儿因饮食不当、吸奶过及、天赋不足等因素而至小儿面黄肌瘦、小腹膨隆等症,称小儿疳疾。广义之疳积泛指风、寒、痧、食等因素而引起的诸多杂病的总称,畲医统称为疳积病。小儿疳疾的命名,临床有脏腑命名法、五行命名法、主症命名法等。脏腑命名法,根据疾病所在的脏腑来命名,临床上有脾疳、肝疳、肺疳、肾疳、心疳。五行命名法,根据五行来命名,临床上有金疳、土疳、木疳、水疳、火疳。主症命名法,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病因来命名,临床上有风疳、疳痢、疳渴、疳泻、疳热、牙疳、蛔疳、疳肿胀、无辜疳、丁奚疳、哺乳疳、脑疳、眼疳、鼻疳、血疳等。疳积病,广义之疳积泛指风、寒、痧、食等因素而引起的诸多杂病的总称,畲医统称为疳积病。畲医认为,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疳积而成。其病机是因风、寒、痧等邪气侵犯肌体,或因过食肥甘厚腻之品,或因久病不愈,耗损胃气,而使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机壅滞,风、寒、痧等邪气积滞而成。疳积病在临床上根据病因及病变部位分为风积、寒积、痧积、食积、木积、土积、水积、火积、金积、气积、血积、痰积等。临床中的诸如冠心病、脑梗塞、三高证、糖尿病、脂肪肝、肿瘤等疾病都根据这一机理进行辨证施治。
2.2.2 六神学说:“六神学说”也是指导畲医临床防病治病的主要理论之一。“六神”由心神、肝神、肺神、脾神、肾神、胆神组成。心神:主司血液的运行,主宰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肝神:主司水精、谷精的生成,主宰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经脉;肺神:主司呼吸,诸气的生成,主宰人体各种气机活动;脾神:主司血液、肌肉,水精、谷精的运化,主宰血液、肌肉的活动;肾神:主司大脑、骨胳,精气的生成,主宰人体的生育繁殖;胆神:主司神明、谋略。主宰协调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六脏腑生理功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畲医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由气、血、精组成。畲医六神学说,确立六脏腑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神”的主宰地位,认为气、血、精是组成人体并完成机体各项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在六神的主宰化生下生成并发挥人体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十八脉等各项功能作用。若六脏腑神魂失守,六神就不能发挥神的主宰功能,气、血、精化生不足或运行、输布失常,机体的各项功能活动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如不及时予以调整与治疗,就会影响甚至危及人体的生命活动。
2.2.3 痧症理论:畲民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经验中不断认识和总结了独特的痧症,并逐渐形成了痧症理论,完整的发痧疗法。发痧是治疗痧症的法则,是畲族医药中最具特色的治汪之一。许多畲医和畲民仍传承和掌握着多种发痧技术,常起到立竿见影、手到病除的效果。畲医认为痧症的发病原因广泛而复杂,在长期的发病与疾病斗争过程中认识到痧症的病因主要为“痧气”,并形成了“痧气”致病学说。痧气分为外感和内伤,外感最常见的有风、湿、火三气入侵,阻滞脉络,使机体筋脉气血不畅;或三气相博而生;或三气挟杂寒、暑之邪,乘机而入;或因感染时行疫气而患;或因秽浊所触而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夏秋湿热气盛之时。冬春发病多为感染疫气。内伤主要为贪杯好色,饥饱老伤,过食肥厚,偏喜辛香热辣之品而生。畲医痧症的病名据称有72种。一般会按发病部位,病症体貌特征,仿动物形态或按致病因素等来命名。如按发病部位取名的有喉痧、小肠痧、大肠痧、黑眼痧等;按病征体貌特征取名的有哑巴痧、反弓痧、肿身痧、栀黄痧等;按致病因素取名的有斜腰痧、风痧、闷痧、瘟痧等;按动物形态取名的如蛇痧、奔牛痧、猪痧、老鼠痧等。痧症发病极为广泛,病种涵盖了内、外、妇JL、五官、皮肤、骨伤等科。至今在广大畲民中都能诊断许多痧症并普遍掌握发痧疗法。畲医认为,只要身体出现不适感觉,均可认为是痧气入侵,按痧症进行辨证治疗,因此有“痧症无虚症”之说,给予发痧祛邪治疗即能痊愈。痧症的治疗方法就是发痧疗法,病情较轻者采用刮痧、撮痧、淬痧和搓痧等,病情急重者采用钊刺、放血、挑痧或配合畲药治疗。
2.2.4 阴阳哲理与解毒通利法:畲医认为人类生活在浩瀚的宇宙空间,时刻都会遭受到毒邪侵蚀。毒邪好似空气一样地充满了整个自然界,象无形的恶魔似的侵扰着人体,损害肌体功能、致使人体功能紊乱,脏腑免疫力不断下降,阴阳失调,致人生病,甚至致人以衰亡。自然界万物生长发育需要排邪除毒,人体生长发育更需要抗邪解毒,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才能维护人类肌体正常生长发育。畲医认为,无毒不生病,生病必得毒。治病就是治毒(排毒、解毒),治毒就是解除病体内的毒邪,把毒邪排出体外。畲医药也称其疗法为解毒通利法。畲医药有其独特的阴阳观。在脉诊中。把脉分为阳脉和阴脉。把脉象宏大、快速的称为阳脉,即得心火亢盛热症或痛症的阳病;脉象沉弱称之为阴脉,即得虚证、寒证或是寒邪湿困的阴病。在伤科判断是分热脉和冷脉,普通认为阳舌,阳舌象主热证、实证,得的是阴虚火旺实热病。把白舌色、紫舌色称之为阴舌,阴舌主寒主虚证、得了血虚气虚虚衰病。畲医将药物性能分阳药、阴药与和药3种。把热性能温性能的药物统称为阳药;把寒性能和凉性能的药物统称为阴药;不寒、不热、不温、不凉之药物称“和”药。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所在。气血失平必然得病,畲医药所谓阴阳药,即治理气血凝寒衰降,湿困之症;阴药治理亢盛、炎症;和药则具平衡和滋补功能,使气血维持在正常的健康之水准。畲民汉病一般喜欢用鲜草药,随手采来顺手医是畲民常用的医病方法。畲医药掌握一套阴阳自然关系。懂得阳药一般生长在朝阳的山坡,阴药一般生长在阴山沟壑,“和”药一般生长在低峪的自然生长规律,所以采药时一般不太会错位。畲医治疗医术很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补偏救弊,达到疾病消除、维护人体正常的健康状态。畲医药施药简便:热病服凉药物,寒病湿病服热温药物。热来寒降,寒病热调,阴阳交错地进行降温、升温,维护人体的气、血、津液的润和,维护肌体脏腑的阴阳平衡。
2.2.5 对伤的认识:畲医认为,凡机体某部位受到外界突然的强力打击(跌、打、扭、压等)而致局部筋骨或软组织受到损伤称为“伤”,不仅在局部出现疼痛,还可引起全身变化,若治疗延误或失当,重者可致死亡;若加上受到风湿寒邪的袭击,就会转化为风伤,因而对“伤”特别重视,把机体的碰撞或疼痛都说是“伤”,甚至连风湿性关节炎也认为是“风伤”。畲族还把“伤”与时辰连在一起,认为人体有十二处气血调和往来之处,按照十二时辰(或六时)与二十四节气(四季)的变化,周而复始地循环,若某一处气血受伤,就会造成血脉不畅,致成“穴伤”,或称“内伤”。同一位置受伤的时间与季节不同,出现的症状与治法、用药也不同,把受伤部位与时辰紧连一起,认为血脉某时辰行到某脏器时受伤则不治,产生了十二时辰不治说。畲医对伤的分类是根据伤势而有两种分类法:一是将伤分为内外伤两种,再根据症状分为若干种。内伤指受伤后引起气血、经络、脏腑病变,气血阻滞或凝结,包括伤脑(类似脑震荡)、伤气(类似气胸等症)、伤血(类似内脏破裂)、气血两伤、伤筋(类似韧带断裂或挫裂)。外伤指身体外部的皮、肉、筋、骨损伤,包括开放性骨折、皮肉破裂等。二是根据受伤的部位、症状,将伤分为外伤(皮肤或浅层组织受伤而出现皮下瘀血)、创伤(跌伤或弹击、刀砍等外伤)、骨折(柳枝骨折、开放性骨折等)、内伤(内脏损伤)、穴伤(俗指点穴产生气血循行紊乱或阻滞)、食伤(暴饮暴食而引起积滞不化、疳积等)6种,各种伤症都有具体症状与体征,比较明确。
2.2.6 对小儿风症的认识:风证的含义是广义的,认为“病痉”与津液气血有关,男妇皆有,如过汗变痉,风病误下变痉,疮家误汗变痉,产后汗多遇风变痉,跌扑破伤冒风变痉,表虚不任风寒变痉,失血过多变痉等等。而小儿初生,阴气未足,性禀纯阳,身内易致生热,热盛则生风生痰;小儿腠理不密,更易感寒邪,寒邪中人,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所以病则筋脉牵强,遂有抽掣搐弱,故一般临床上对频繁抽风和意识不清的都叫“惊风”,分为急慢二型,有急惊属实,慢惊属虚的说法,发病主要原因是外感时邪,内蒸痰热及久吐久泻,脾虚肝盛等,小儿风证分72种,阳风、阴风、半阴半阳风各24种。
2.3 畲族民间特色外治疗法:我们共收集到20多种畲族民间特色外治疗法,至今仍被广为应用有7种外治疗法。包括刮法、挑法、捏抓法、熏法、吹法、搓法、熨法等,畲民广泛用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这些方法具有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及价廉和功效明显等优点。
2.4 畲医独特的病名:收集到的原始病名为776种,经我们分别归并为300种。较独特的畲医病名如“蛇”、“热蛇”、“寒蛇”、“阴蛇”、“吊气”、“发天红”和“飞丝入肚”等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5 畲药使用的独特性
2.5.1 以植物药为主的自然药物:90%以上的畲药均为植物药,仅少量使用动物药,矿物药几乎不用。
2.5.2 习惯使用鲜品:畲民治病一般喜欢用鲜草药,用药讲求新鲜,过年药一般不用。随手采来顺手医是畲民常用的医病方法。常用的鲜品有如治跌打损伤用落得打鲜根捣烂外敷;治肺炎使用狗尾草、金锦香鲜品煎汤服;治阑尾炎使用败酱草、鬼针草、田基黄、苦枳等鲜品开水炖服;止血使用鳢肠鲜全草捣烂外敷;脚底生石肿(脓肿)使用瓜子苦鲜全草加食盐捣敷等等。
2.5.3 常用单味:约三分之一处方为单味,即使是复方,一般不超过5味。
2.5.4 以原生物为主:少数经过特别的加工炮制。
2.5.5 喜用的药引和敷料:常用的药引一般有酒、人乳、蜂蜜、米泔水、鸡蛋、乌骨鸡、猪肚、嫩鸡、猪夹心肉、猪瘦肉、猪骨、猪爪、猪肝、猪心、猪大肠、猪脚筋、猪骨髓、羊肚等。敷料有茶油、麻油、鸡蛋清、糯米饭、酒糟和酒等。
2.5.6 注重以脏补脏:认为禽畜的内脏或肌肉与人体相应的内脏或组织有特殊的补益关系,所以治疗四肢关节病痛的药物多配用猪蹄(猪七寸),如用干品榛寄生(山毛榉类桦木科榛)
2.5.7 使用剂量较大:在1000多个处方中。据数据库统计分析,用量小于
3 结论
本次调查,是我国首次对畲族民间医药进行的一次较全面调查;基本查清了我国畲族民间医药的现状;调查所获资料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处理(专门设计的“畲族医药开发研究专用数据库”处理),结果可靠。调查获得了畲族民间常用药物和处方;常用畲族民间特色外治疗法;畲医诊治疾病的理论依据,总结出了畲族医药的理论;疳积理论、六神学说、痧症理论、阴阳哲理与解毒通利法、对伤的认识、对小儿风症的认识;畲药使用特点及独特性等资料;并对常见的50多种畲药进行畲药名、通用名、土名与植物拉丁学名4种名称标注。本次调查,为今后开发畲族医药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同时也表明,由于畲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其医术仅靠祖传,现大多数民间畲医均年事已高,个别名畲医已去世,为使这个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神奇民族医药不失传,抢救、整理和保护畲医药及开发畲医药造福人类已成为当务之急,政府相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