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医籍《乡药古方》年代考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核心提示:《乡药古方》是朝鲜的古代医书,原书早已散失,其著者及问世年代不得而知,但其方4首被载于《乡药集成方》 (1433年)而知其部分内容。关于《乡药古方》的问世年代,于金信根编著的《韩医药书考》里记:认为高丽时期成书。本文究
《乡药古方》是朝鲜的古代医书,原书早已散失,其著者及问世年代不得而知,但其方4首被载于《乡药集成方》 (1433年)而知其部分内容。关于《乡药古方》的问世年代,于金信根编著的《韩医药书考》里记:认为高丽时期成书。本文究其问世年代为目的,根据《乡药集成方》所载药方4首及其涉及12种药、6种病,试图界定其成书年代。《乡药集成方》所载《乡药古方》4首,其药名出处的考查。
1《乡药集成方》虎胫骨酒治历节风及诸般风疾
虎胫骨捶碎,一两半;牛膝去芦头,细锉,五两;五加皮细切,三两;独活细锉,二两。右以袋盛好酒二瓶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朝夕温服一钟,其滓细末,每服三钱,温酒点服,空心食前。忌牛肉、乳。
1.1关于历节风。是病名,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简称历节,又名“自虎风”或“白虎历节”等。《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建安年问。
1.2关于虎胫骨酒:虎骨胫出自高丽时期的《乡药救急方》 (1236年),又《韩国医学史》记,生产烧酒的蒸馏技术,是在高丽末期由元传过去的。
2《乡药古方》治咳嗽上气
淡竹叶浓煮,食后温服。又方:桑白皮四两、杏仁二两,右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未差更作。又方:莱菔子七合,细研作汤,后服。
2.1咳嗽上气是病证名,即咳逆上气,又名咳喘,指咳嗽气逆喘的证候。《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里称咳逆上气。 ’ 2.2淡竹叶在韩国医学史中最早见于《乡药救急方》:“淡竹叶辛,大寒,无毒,主胸中痰热”。
在中医本草书里,淡竹叶这个药名出《本草纲目》(1578年),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全草。在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在朝鲜半岛分布于中部以南区。
《本草纲目》记淡竹叶气味甘,寒,无毒。主治,叶:去烦热,小便,清心。根:能堕胎催生。根据现代研究,其药理作用有:解热、利尿、抗肿瘤、抑菌、升血糖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呕吐,白塞氏病,小口疮等方面。由上述记载来看,《乡药古方》所载的淡竹叶与《本草纲目》所载的淡竹叶不相符合。在中国称淡竹叶的另一药用植物有鸭跖草,在江苏等地把鸭跖草称为淡竹叶。中药鸭跖草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全草。各地均有生长。《本草纲目》记鸭跖草释名淡竹叶,其气味苦、大寒、无毒。据现代药理研究有抗菌,利尿,降温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根据鸭跖草的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咳嗽上气。由此认为《乡药救急方》里和《乡药古方》里所记的淡竹叶,很可能是指鸭跖草。淡竹叶这个药名在中医文献里是出自《本草纲目》,而在朝鲜医书里已是1236年高丽时期。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宋代已出现。然而中国江苏地区把鸭跖草称为淡竹叶。由此认为这个药名由历史上与朝鲜有频繁交往的江苏地区传过去的可能。
3《乡药古方>橡实散。治赤白痢
橡实、干姜各二两,右为散。每服二钱,以粥饮调下。橡实为壳斗科麻栎和同属植物的干燥果实,含有鞣质,能收敛,止痢。橡实出《雷公炮炙论》,该书早已传播到高丽,在《乡药救急方》中也记有橡实,其俗名吏读记“褚矣粟”,古时作为食用,又为药用。
4《乡药古方>治肠风、肠痔下血
罂粟壳煮汁服。又常服黄柏末。
4.1肠风、肠痔下血:肠风是以便血为主证的疾病,出《素问风论》。肠痔是为肛门部痈疽,出《诸病源候论》。
4.2罂子粟在《本草纲目通释》中记为出《宋开宝》。罂粟原产东欧。依《纲目》记载,唐代陈藏器记载罂粟花,《南唐食医方》中记有罂粟粥法,北宋苏颂日:处处有之,人多莳以为饰。
《宋开宝》是公元973年,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为底本编的本草书,次年重新校勘,定名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1058年,宋廷向全国征集药材标本及实物图谱,这是一次全国规模的药物大普查,汇集这些资料经苏颂于1061年编成《本草图经》。寇宗爽撰《本草衍义》(1116年)。在上述的宋代本草书中都载有罂粟。
关于罂粟壳药用,朱震亨在《本草衍义补遗》中的御米壳条下记:洁古云:味酸涩,主收,固气。东垣云:入肾,治骨病尤佳。今人虚劳嗽者多用。止嗽及湿热泄痢者用,止痢治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深可戒之。在《局方发挥》(1347年)中记述:谓之温者,率用姜附为主,何尝用钟乳、龙骨、石脂、粟壳紧涩燥毒之剂。这些叙述说明宋代颁行全国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151年)里也载有粟壳。到金代张元素与李杲都对罂粟壳述及,到元代朱震亨批判当时滥用罂粟壳。
在《韩国文化大百科事典》记,关于罂子粟及罂粟的药用到朝鲜朝才开始,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宋赠予高丽两次 (1016年、1021年)《太平圣惠方》(982年)。此书是于《开宝本草》出刊后8年刊行的方书,可以确认在此方书上载有罂粟。因而认为罂粟的药用由宋隋《圣惠方》(982年)传播到高丽。但可能因其书所使用的范围有限之故,当时罂粟及其粟壳的方剂没得到普及。
在朝鲜高丽时期的《乡药救急方》里没有记载罂粟,而到朝鲜朝初期《乡药集成方》(1433年)中载有《乡药古方》中的罂粟壳煮汁方。在《世宗地理志》(1454年)中记京几道、忠清道、庆尚道、黄海道种养药材品目中有罂粟,忠清道生产药材品目中还记有罂栗壳Ⅲ》。由此界定在朝鲜罂粟壳作为乡药药用年代的时限,其上限是《乡药救急方》(1236年)之后,下限是《乡药集成方》(1433年)之前的100多年间。
回溯中国医学史,金代张元素和李杲对罂子粟及粟壳的述及。元代朱震亨在《局方发挥》(1347年)和《本草衍义补遗》中记述罂粟壳,如在《本草衍义补遗》中的御米壳下记:今人虚劳嗽者多用。止嗽及湿热泄痢者用。止痢治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深可戒之。这说明到元代罂粟壳已多用于临证。再以元与高丽问交往史,认为罂粟壳的药用知识很快由元传播予高丽并得以I临证应用,并罂粟壳及罂粟成为种植药材。
综上所述,《乡药集成方》所载《乡药古方》4首,涉及12种药和6种疾病,其药名皆以中药本草名记载。其中罂粟壳和烧酒有时代特征,追溯其在医书中出现的年代和临证应用时尚,界定其传播予朝鲜的年代范围定为元代。由此推断《乡药古方》成书于14世纪中叶的高丽末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