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医的诊治用药特色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核心提示:壮族医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同疾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经过对积累和总结出的宝贵医疗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简称为壮医。壮医与中医都属传统医学,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
壮族医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同疾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经过对积累和总结出的宝贵医疗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简称为壮医。壮医与中医都属传统医学,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由于壮族聚居地的独特自然环境、特殊的气候条件及当地的文化、民俗、壮汉文化交流等因素,使壮医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及地方特色,与其他民族医药相比较,在许多方面,壮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诊断和治疗方法及用药特色方面,内容丰富多彩,疗效较好,在我国传统医药的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1.壮医诊断特色
1.1强调三气同步,司外揣内。就天人关系而言,壮医强调以阴阳为本,天地人三气同步,即人与自然之间,人体内部各器官之间的平衡关系。壮医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灵;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周期,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人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但天地之气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日夜交替,四季循环,这是正常变化,而出现地震、洪灾等则是异常变化。人对天地之气的变化有一定的主动适应能力,以维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如不能适应,就会发生疾病。壮医认为,整个人体可分为三部:上部天,包括外延;下部地,包含内景;中部人。在生理上,人体的天、地、人三部与自然界(天、地)同步运行,制约化生,生生不息;即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升降适宜,中和涵养,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自安,并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这样人体才能达到健康境界;在病理上,若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则百病丛生。人体内的天地人三部又通过三道(谷道、水道、气道)的沟通和两路(龙路、火路)的连接,连成一个整体,内部脏腑和巧坞等病变就可以反应于体表,通过观察这些体表变化,就可以察知体内的情况,司外以揣内。壮医基于这一认识,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一些器官,如眼、舌、手指、指甲等,认为可作为人体各部分的缩影或反映,在疾病的诊断上具有特殊的定性、定位价值,验之于临床,颇为准确,故壮医在诊断方法上有较特色的目诊、指诊、甲诊等。
1.2尊崇目诊特色,诸法合参。壮医虽然也讲多种诊法合参,但更尊崇目诊,壮医目诊具有丰富而系统的内容,比中医望目更为全面。具有独特的壮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壮医诊断学之精华。壮医对目诊极为重视,认为眼睛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之精华所在,人体三道两路之精气均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察一切和反映百病。另外,壮医认为,眼睛位于天部,长在“巧坞” (颅内容物壮语称为“坞”,含有统筹、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意思)上,直接受“巧坞”的指挥,因此在疾病诊断上,壮医把目诊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目诊可以诊断疾病,可以推测预后,可以确定死亡。壮医目诊法选择眼睛(以巩膜为主)的窗口,重点在“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进行辨病辨证,把眼睛作为整体的“微诊系统”。目诊观察到的微细血管(微循环)相当丰富,因此将诊察眼睛作为观察人体内部病理变化的窗口的诊断方法,从理论上看是有理论依据的。从临床实践上看也是行得通的,有其特色和优势,是医学界中值得努力探索的领域。壮医目诊通过观察眼睛血管的分布、走向、大小、颜色、斑点等细微变化来诊断全身疾病,所谓“_目了然”。壮医目诊专家甚至完全抛开中医的闻、问和切诊,独尊目诊。在诊断某些癌症时,常常还能测知肿块的个数、扩散范围。甚至肿块的物理形象。
壮医重视目诊,但并不排斥其他诊断方法。壮医还有不少颇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如壮医甲诊、询诊、望诊、脉诊、按诊 (腹诊)、指诊、探病诊法等,各有其特色,很多造诣较深的老壮医,往往掌握多种诊断方法,临床上合参运用,往往得心应手。
2壮医治疗特色
2.1调气解毒补虚,偏重祛毒。调气解毒补虚是壮医独特的治疗原则。壮医认为,在生理上人体的天、地、人三部与自然界(天、地)同步运行,制约化生,生生不息,人体才能达到健康境界;在病理上,若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运行,则百病丛生,而人体天地人三部的平衡又通过三道两路来维系,故调气显得尤为重要。调气是通过各种治疗方法(如壮医药线点灸、拔罐等),调节、激发或通畅人体之气,使之正常运行,与天地之气保持三气同步。壮族地区位于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山林茂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野生有毒的动植物和其他毒物非常丰富,故广西素有“瘴乡”、“盅毒之乡”、“烟瘴之地”之称。如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称:“岭南多毒物,亦多解物,岂天资乎?”《岭外代答》也称:
“广西妖淫之地,多产恶草。”生活在这样多毒的环境中。痧、瘴、盅、湿毒、食物中毒、箭毒等“中毒”性疾病成了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长期与毒作斗争的实践中渐渐形成了“毒虚致百病”—独特的壮医病因病机论。解毒主要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或通过非药物外治调气,气机畅通则毒易祛除。虚即正气虚,不足以抗毒。壮医认为虚也是致病的两大因素之一,因为虚使体内的运化能力和防卫能力相对减弱,特别容易招致邪毒的侵袭,出现毒虚并存的复杂症状。
壮医讲究调气解毒补虚,但更重视祛毒。壮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是由于“毒邪”所致。就外因来说,主要是受到痧、瘴、盅、毒、风、湿等有形或无形之毒的侵犯,致天地人三气同步失调,或人体三道两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故治疗上重视外治,以祛毒为先。所谓毒,是以对人体是否构成伤害以及伤害致病的程度为依据的,有的毒性猛烈,有的则缓慢起作用;有的为有形之毒,有的为无形之毒;有的损伤皮肉,有的则伤害脏腑或人体“三道”“两路”,而金创外伤一类则属外毒致病。毒之所以致病,一是因为毒性本身与人体正气势不两立,正气中以祛邪毒,邪毒也可损伤正气,两者相争,若正不胜邪,则影响三气同步而致病;二是某些邪毒在人体内阻滞“三道”“两路”,终因引起道路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不通,使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因各种毒的性质不同,侵犯的部位有别,故作用的机制各异。因此,壮医十分重视解毒法的运用,并总结出丰富多彩的解救治疗方法。有些毒在人体内就可化解,有些则需通过“三道”、“两路”来清除,毒去则正安,气复而向愈。
2.2讲究内治,更擅外治。壮医在长期的多毒环境中形成了“毒一虚致病论”的病因学说,认为人之所以发病,其外因主要是遭受各种有形无形之毒的侵害,而“三道”“两路”尤其是龙路火路,是沟通人体内外的重要通道,是诸毒入侵机体的主要通道,也是毒邪传变的通道,终因引起“三道”“两路”一个或多个环节不通,引起三气不能同步而发病。因此,壮医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等外治法的刺激,直接作用于龙路火路在体表的网结,疏通两路之瘀滞,一方面直接祛毒外出,另一方面调整脏腑功能,恢复三气同步。因此,壮医在治疗方法上既讲究内治,更重视外治,且以外治为主。不管是内科疾病还是外科疾病,几乎所有的病症都可采用外治法,即使是用内治法治疗内科疾病,亦多配以外治法。一散的病症,仅用外治法即可奏效。有些病情复杂较重的病症,则多以内服和外治法并用。如头晕头痛、胸脘胀闷等症,治疗时多用挑法和刮法,使血脉通而毒气尽去。壮医擅用外治法可能与壮族地区高温多热、虫毒多外伤,以及壮族人民淳朴、身体健壮等因素有关。此外,壮医外治法丰富多彩,常用的有壮骨针、陶针、神针、壮医药线点灸、四方木、药锤、壮医药物竹罐、壮医熏洗木棚、壮医滚蛋等疗法,各有其特色。
2.3辨病为主,专病专方专药。壮医在治疗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强调以辨病为主。壮医认为,辨病是决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主要依据,而辨证则是处方用药的重要参考。因此,壮医多主张专病专方专药,就是证变化了,也不一定立即变更治疗原则和原来方药。现已收集到数千条壮医药专病专方,并广泛应用于壮医临床各科,有的确实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如对瘴病,针对瘴毒选用青蒿、槟榔、薏苡仁等药物组方治疗;对痧病选用救必应、金银花、板蓝根、三丫苦、山芝麻、黄皮果等药物组方治疗:对红白痢则选用风尾草、地桃花、金银花藤等药组方。从历史上著名的陈家白药、甘家白药,到现代广泛应用的百年乐、三金片等成药,很多也是在验方、秘方的基础是研制成的。壮医也辨证,但一般只辨阴阳证,或更具体地分为阴盛阳衰证和阳盛阴衰证。
3壮医用药特色
3.1用药鲜简,务求便验。壮医在内治(或外用)的组方用药上很有特色,组方用药特点讲究鲜、简,务求便、验。壮医认为,组方以精简为要,同时讲究药简力宏。一般组方不过数味,往往只投1—3昧,更多的是单味药组方,即使是复方,也很少超过5味,以防药多而杂,反而影响疗效。在使用毒药治病时,以单味鲜品外用占的比例较大,也最为常用。用药则以鲜品为优。壮族地区草树繁茂,四季常青,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使壮医形成了喜欢使用生药的习惯,民间壮医绝大多数用鲜壮药来内服或外敷。临床实践表明,不少新鲜药物,效果优于干品和炮制品,尤其是治疗毒蛇咬伤的草药,以鲜品为佳,如用飞机草鲜品捣烂调酒擦患处治烧烫伤,效果甚好。在桂西壮族聚居的靖西县,流传着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药市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该县远近村寨溪峒的壮医药农,以及懂得一方一药的壮族群众,纷纷将自采的各种鲜草药,肩挑车载到县城摆摊出售。上市的药材品种达数百种之多,赶药市者多达万人,主要圩亭都摆满,不下五六百摊,这正是壮医药农喜用鲜品的写照。因此,壮医在组方用药方面,多选用作用大,功效快的药物,而且常用鲜品,以求简、便、廉、验、捷。
3.2扶正补虚,必配血肉有情之品。壮医补虚喜用血肉有情之品。壮医认为,以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见于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毒祛除之后的恢复期内,治疗上应以补虚为首务。一些动物药,如飞禽走兽等血肉有情之品最能滋养气血,燮理阴阳,补虚强体,且多为美味佳肴,虚人常服自然有益。因其生长于大自然和深山老林之中,得天地日月纯正之气最多,壮医认为其补力更胜一筹,而人为灵物,同气相求,故以血肉有情之物来补虚最为有效。用血肉有情之品制成食疗,在壮族地区不仅壮医熟谙其法,而且几乎老幼皆知。如妇女花肠(子宫)虚冷无子者,以山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黑豆制成食疗方,效果很好;对阴伤干咳者,壮医则喜用猪肉、老母鸭、水鸭或鹧鸪煲莲藕,每每得心应手。
4抵御毒邪,未病先防
由于壮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草木水泉皆禀恶气”,无数“中毒”甚至死亡的实例和教训,使壮族先民对毒有着特别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壮医在长期的实践中意识到防重于治,特别强调“未病先防”,并积累了神奇绚丽的防毒经验。壮族地区山高林密,多雨酷热,在晨间瘴气雾露弥漫时外出赶路,必口含生姜以辟秽;野外耕作,为防暴雨淋湿后伤风感冒,常取姜葱汤淋浴、姜葱汤热服,以祛寒湿;溽暑天月,高温多雨,对饮用之水,壮族先民必先用白矾过滤,并多吃生大蒜头,以防虫毒在体内滋生;当疠疫流行之时,走村串寨回家,常用草药汤洗澡,以避秽解毒;年老体弱者,常用辟秽解毒或舒筋活络之品垫席而睡;正在发育的儿童,则于胸腹佩带芳香解毒之品;每逢三月三,壮民常采香枫叶、黄姜等药物蒸五色糯米饭吃,以行气健胃、顺气润肺;在蚊绳滋生季节,则疏通沟渠,清除污积,防止瘟疫发生;壮族先民的服饰崇尚青蓝色,为蓝靛所染,既能使人凉爽,又可防避蚊虫,还具有“避邪”解毒的作用。
为了御毒防病,壮族先民还总结出颇具特色、行之有效的药物防毒方法,如内服、熏洗、敷贴、佩药等丰富的药物防毒经验。奇特的卫生民俗—鼻饮,就是壮族民间流传着的利用药物洗鼻或雾化吸入以预防时疫疾病的方法。汉代的《异物志》载:“乌浒,南蛮之别名,巢居鼻饮。”后晋《旧唐书》说:“乌浒之俗,相习以鼻饮。”鼻饮是煎取某些壮药液令患者吸入洗鼻,或蒸煮壮药化为气雾,令患者吸入,以达到“凉脑快隔”、抵御瘴毒和防暑降温的作用。至今壮医仍在使用洗鼻及雾化吸入法,对鼻病、喉病等呼吸系统病症有较好疗效。佩药则是另一种颇具特色的民俗。每年春夏,壮族民间习惯将艾叶等草药扎成药把挂于门旁或放置房中,利用其芳香气味开窍化湿,以辟秽祛瘴,防止毒邪侵入体内。另外,在壮族聚居的广西靖西等县,每逢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壮乡家家户户都去赶药市,去买药、卖药、看药、闻药,意在饱吸百药之气,预防疾病的发生。
壮族先民还从改善生活环境和进行体育锻炼来防毒祛毒。壮族先民为了适应瘴雾昏塞的环境,预防疾病和避免野兽袭击而发明了“千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贮物,居住面距地面数米,不仅通风、采光好,而且有效地防瘴御兽,减少风湿病的发生,在阴湿多雨的壮族地区非常适用。至今在壮族居住地仍可见到“干栏式”房屋。壮乡人民崇尚气功,喜爱体育活动及歌舞,常在节日里开展抛绣球、赛龙舟、拾天灯等传统健身活动,这与壮医十分强调“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