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资源篇 > 正文
  • 壮医诊病识证的特色方法论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 核心提示:祝美珍 黄贵华(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壮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朴的理论、确切的疗效、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法以及数以万计的验方秘方,并以其“简、便、廉、验、捷
    祝美珍 黄贵华 (广西中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壮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古朴的理论、确切的疗效、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法以及数以万计的验方秘方,并以其“简、便、廉、验、捷”的独特优势和浓厚的地方特色长期流传于民间。我院全国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教授班秀文、梁申、李士桂等将壮医药诊疗方法引入临床,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检验,逐步开展了对壮医药的发掘研究工作,论证了壮医诊疗手段及临床活力,保存了一批名老壮医诊治内科疾病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壮医目诊专科已被列为全国民族医药重点专科之一。壮医对病证独具特色的诊断理论与临床技能,有效指导着壮医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形成了植根于广西壮族地区且特色鲜明的地域性民族医药学的分支。 壮医基于天地人三气同步和人体也是小天地的认识,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问诊、脉诊、甲诊、指诊、腹诊等特色诊断方法。壮医认为人体与外界相通的一些器官,如眼、耳、鼻、口、舌等可作为人体各部分的缩影或反映,在疾病诊断上具有特殊的定性定位和预后价值。壮医对“三道”排泄物(尿、粪、泪、涕、汗、呕吐物等)的观察也比较重视和认真,以其颜色、形态、气味、数量的异常变化,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造诣较深的老壮医,往往掌握多种诊断手段和方法,在临床上合参运用,得心应手。 l 壮医诊断病证的方法与特色 在临床常用的多种壮医诊断方法中,以目诊、甲诊和农氏腹诊最具特色,具有重要的临床诊疗价值。兹介绍如下: 1.1 目诊 壮医对眼睛极为重视,认为这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所在。壮族称眼睛为“勒答”,目诊是壮医最重要的诊断特色之一。人体脏腑之精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察一切,也能反映百病。由于眼睛长在“巧坞”上,直接受“巧坞”指挥,因此在疾病诊断上,把目诊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目诊可以确诊疾病,可以推测预后,可以确定死亡。人体内的脏腑气血、“三道”、“两路”、“巧坞”功能等,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 医者的眼睛可以洞察百病,患者眼睛可以反映百病。两者配合,就可以诊断疾病。老一辈壮医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眼睛的神采色泽、灵活度、干涩、视力、脉络等诊断疾病。至后代有总结发展和提高,并受牛、马等兽医目诊的启发,形成了现在的一套比较规范的壮医目诊法。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壮医目诊专家黄老五副主任医师,在继承前辈目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并借助现代放大镜技术,把壮医目诊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四倍放大镜下,他可以通过观察眼睛巩膜的色泽、形态以及眼睛上脉络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位,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并作出预后诊断。 首先,壮医目诊遵循如下的一般规律:一般躯体上部疾病在瞳孔水平线以上体现,躯体下部疾病在瞳孔水平线以下体现。同样,瞳孔内侧主躯体内侧疾病,瞳孔外侧主躯体外侧疾病,左眼主躯体左侧疾病,右眼主躯体右侧疾病。但也有部分疾病在双眼都可以有体现,躯体上部疾病也可以在瞳孔水平线以下得到体现,躯体内侧疾病也可以在瞳孔外侧得到体现。 其次,壮医目诊还有它独特的定性规律:壮医目诊诊断疾病,主要在于观察相应区域血管发生的形、色的改变。形态诊断方面,如局部血管根部粗大,多属顽疾,多有器质损害,如心脏病、慢性肾炎等;如相应区域血管呈怒张状,多属龙路不通,血瘀证或较重较急,如急性肺炎、急性肝炎等;如血丝很长,延伸到其他区域,多表示病情发展方向以及疾病的范围,说明该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发展或转变,如腰腿痛、上肢痛、骨髓炎等。颜色诊断方面,如鲜红多为拳病、急病、热病;紫红多为邪毒深重;红中带黑,多为新病,或久治不愈,人里化热,热炽血滞,瘀血内生。表示病程长,瘀血重,邪热盛,正气虚;红中带黄,提示病将愈,病热减轻;浅黄属虚属寒;暗灰为陈旧性病灶。 总的说来,目诊的规律可概括为:着色深浅判新久,弯曲频率别轻重,脉络混浊有湿毒,脉络散乱为风毒,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边属于寒,黑斑瘀来蓝斑虫,目诊仔细辨分明。 1.2 甲诊 壮医认为,爪甲的不同颜色、形状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病机的变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甲诊也是壮医颇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其诊法是:在自然光下,病人伸出手掌,各指自然伸直,医者于相距一尺处以目直接观察(亦可借助放大镜以观察)。诊察时宜逐一检查各指甲体、甲床、月痕、皱襞及脉络,分辨其形状、质地、颜色、光泽度、动态等。一般诊视两手指甲互相对比,必要时可以诊察两足趾甲。壮医甲诊可遵如下的方法与步骤。 首察甲色主病:重在观察指甲颜色的改变。正常甲色淡红润泽。如鲜明为新病、轻病;晦暗多为宿病、重病;鲜红或深红色为热毒为患,若绛红色则其热毒更甚;若青紫色或黑色,则为热毒内重或寒毒深伏;色白无华主虚主寒。 次审甲质主病:正常甲质地厚薄均匀,鲜活、光滑洁净。在病理状态下,甲体呈细小纹路竖条状,则为内虚,为“嘘”“勒”阴精不足;指甲失养,甲床有絮状白点或白斑,为谷道功能低下或有虫积;甲软而不坚,为“嘘”“勒”不足症;甲薄而脆,色鲜红,为虚火;甲薄而脆,呈淡红色或苍白色,为“勒”不足之候。若指甲增厚,凹凸不平,则为湿热痰饮诸毒内阻,尤以水湿之毒为患多见。若甲体中间凸起,而两边凹下如弓状,则表示有痰浊阴邪内聚,甚或有肿块。 三看月痕主病:月痕位于指甲根部,形如一弯新月。壮医认为,若月痕暴露太多,为“嘘”“勒”阴精外泄,常见阴不足而火毒盛、肝火升者。若月痕暴露太少,或月痕全无,为阳不足而寒毒盛,主内寒阴症。 四望甲尖主病:正常人被按压指尖后,指尖颜色由红润转为白色,但消除压力后,马上恢复原色。若放开后,不恢复或久未恢复者,表示“嘘”“勒”诸不足,龙路、火路不够充盈,或内有寒毒,淤毒内阻,龙路、火路不畅,常见于某些贫血或心脏病患者。 五辨甲襞主病:若甲襞色泽异常,见苍白、紫绛、乌黑或杂色斑驳,概与毒盛病进或“嘘”“勒”荣枯有关。 1.3 农氏腹诊 农氏认为,人体胚胎的形成是通过脐带连接母体的“咪花肠”(胞宫),同时“咪花肠”也是婴儿汲取营养的唯一通路,是人体龙路脉络的汇集点,所以,农氏腹诊法主要通过脐部和腹部的血脉跳动情况诊断妇科疾病,认为全身的病理变化都可以在脐周龙路脉络上反映出来,检查脐周龙路脉络的变化可以诊察疾病。因此,农氏腹诊法主要也通过按压脐周龙路脉络诊断疾病。农氏腹诊法有着较鲜明的诊断技巧与特色,一以肚脐中心划“米”字作为腹诊定位基础。正中线上方主心、胸、肺等病变;正中线下方为胞宫点;正中线左右两侧为肾点;上方两侧为火线,主两乳、项部、眼部等病变;下方两侧为膀胱,男主精,女主经血,脐左侧为血路,右侧为黄水道。二以两胁下肋骨呈八字作为脏腑定位依据。八字右侧属肝,八字右侧中点与髂前上棘中点的连线,可分上、中、下三点,为肝点;左侧属胃;正中两乳头下方的胁部两点属肺。 农氏腹诊的方法包括患者的体位以及医生的布指,寻脉、按脉三个步骤。诊腹脉时,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医生面对患者,立于患者右侧,以右手中指按压脐部,观察脐部龙脉跳动的节律、强弱及浮沉。再以左手四指依次按压脐部周围相应的反应点,观察龙路脉络“勒”(血)的流动及其相互关系,并体验脉象,认为脉象变化与所主病证关系异常密切。 农氏腹诊也认为,正常脐脉不浮不沉,节律一致,和缓有力,往来自如流利,四周的小血管向脐部来回弹动,节律强度一致。若脐脉出现异常,可见一些疾病。 脐部左侧为血路,若妇人血脉由上往下行流顺利,不返回,为行经期。脐部右侧为黄水道,若脉不跳动,为黄水怪病;若右侧脉动而左侧不动,为血结于上;若左侧脉动而右侧不动,多为黄水毒引起病变。脐部脉浮乱,则为妇人月经失常,多为经期先行;脉紧有力,为内热或痛经;脐部脉跳顶指,脉流往不到点,与周围血管不交通,多见于腹部疼痛。两条火线脉数有力,为热毒内炽,属阳。 胞宫点、双侧膀胱点不跳,为血脉不通,多见不孕。胞宫点左右两条血脉代表两条月经线,若两条线来回流动节律一致,则为月经正常;若一侧正常,另一侧快,主月经失调;若既往月经正常,现两侧均停止跳动,则为停经,有受孕可能。脉人上而不往下,多为白带过少。双侧膀胱点软如水样,为白带分泌过多。 2 壮医对病症名称的基本认识 《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可见岭南瘴气为害之烈;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岭南致病因素是一种“恶气”,亦称毒气。乃由于岭南阳气多宣泄,冬不闭藏,致草水泉皆禀此“恶气”,“日受其毒,发而为病”;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不仅较为详细地记述了瘴疾的壮医治疗方法,而且指出了瘴的病因病机: “盖天气郁蒸,阳多宣泄,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元气不固,发为瘴疾”;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称:两江(按:指左、右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曰青草瘴;夏曰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曰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两江流域是壮族聚居的地方。这些记载虽然不是直接出自壮医之手,但作者是在广西为官多年,对当地风土人情有所了解的人物,因而其内容是具有参考价值的。所称“土人”,当是指民间壮医。可知这时的壮医,已经知道按发病季节对瘴疾进行分类,并从实践中得知,发作于8、9月的黄茅瘴病情最重;对于蛊毒、痧症、瘿瘤等病症,民间壮医分类也甚详。一些方志杂说有壮妇蓄蛊放蛊说,这当然是诬蔑之词,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也反证了壮族民间对蛊毒的病因和解毒治疗方法,有较多的认识。 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搜集到的壮医病症名称达数百种之多。其中不少病症名称具有浓厚的岭南地方民族特色。概括起来主要的痧、瘴、蛊、毒、风、湿6大类;毒百病之长,临床上以毒命名的病名最为普遍,如痧毒、瘴毒、蛊毒、风毒、湿毒、寒毒、热毒、无名肿毒等;大类下面又可分为许多更为具体的甚至十分形象的病症名称,如痧毒分为热痧、寒痧、蚂蝗痧、漂蛇痧、红毛痧、闷痧等;瘴毒分为青草瘴、黄茅瘴、冷瘴、热瘴、哑瘴、烟瘴、岚瘴、毒气瘴等;蛊毒又分为虫蛊、食蛊、水蛊、气蛊等。风毒包括的疾病更为广泛,有36种风和72种风之分。从马山县搜集壮医手抄本《此风三十六样烧图》就列举了冲风、肚痛风、急惊风、呕迷风、撒手风、鲫鱼风、马蹄风、慢惊风、天吊风、看地风、挽弓风、蛇风、夜啼风、鸟宿风、鹭鹚风、马王痧风、疳风、上吐下泻风等。 毒病的命名,除了以上所述外,有些是根据毒气所依附的具体事物命名的,如蛇毒、药石毒等。 3 壮医辨证辨病的独特方法 壮医从长期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虽然许多病都会有些共同的症状,但每一种病都有一二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成为与其他病进行鉴别诊断的依据。这种特征性表现,在临床上相对固有而比较典型,并能在其他患者身上重复出现,是为主症。一般来说,主症与邪毒性质、病机病位有密切关系。每一种病,都有主症和兼症,从辨症而达到辨病,是对壮医临床医生的基本诊断要求。 壮医也有“证”的概念。但认为只有两种, “证”——即阴证和阳证,或更具体地分为阴盛阳衰证和阳盛阴衰证。阴盛阳盛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证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全身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一种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患者身体都可能表现为阴证或者阳证,或经治疗后由阴证转为阳证,由阳证转为阴证。这是由于人体内的邪正斗争状态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所差别的转变所致。 壮医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主。辨病,是决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主要依据;辨证,则是处方用药的重要参考。但从证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由阴为阳,多为疾病逐渐好转的征象;由阳转阴,则提示疾病趋重和恶化,甚至预后不良。隆安县老壮医潘振香诊治体内癌瘤病,主要是从面部望诊中得知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以为预后的依据。因为壮医以辨病为主,所以多主张专病专药,就是证变化了,也不一定立即变更治疗原则和原来方药。 对南宁、柳州地区的十几位经验较为丰富的壮医的实地调查表明,壮医看病,亦即辨症、辨病、辨证以及决定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是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的。以内科疾病为例:①首先从病人主诉和医生问诊所得资料来确定主要症状和典型症状,在此基础上判断属虚或者属邪毒致病。如属邪毒致病,则应进一步判明邪毒的种类和性质,作出病名和病性的诊断;②从目诊(含望诊)、闻诊、甲诊、腹诊、指诊、脉诊所得资料的分析中,对疾病作出病机和定位的诊断;③综观患者的全身状况,辨阴证阳证,对疾病作出轻重预后诊断;④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决定治疗原则和选定主要方药,以及辅助方药;⑤根据邪毒性质和病机病位,嘱以饮食宜忌和护理注意事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