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资源篇 > 正文
  • 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概况(1)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 核心提示: 贵州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交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主要依赖于民族民间医药,因而,也促进了以苗族为代表的各民族医药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苗族是贵州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贵州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交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主要依赖于民族民间医药,因而,也促进了以苗族为代表的各民族医药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文化。苗族是贵州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有430万,约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苗族医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内涵丰富、疗效独特,在治疗地方病、多发病、常见病和一些疑难病如骨折、跌打损伤、刀枪伤、风湿病、结核病、偏瘫、蛇伤、狂犬病、脑瘫、骨髓炎等方面往往有独到的疗效。故苗族医药资源是贵州省得天独厚的一大优势资源。为了继承和宏扬民族文化,把这枝医药奇葩奉献给社会,数10年来一批批民族医药工作者在苗族医药的抢救、继承、研究、整理、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今已形成了一个倍受关注的学科和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简介贵州苗族医药科研及开发的情况。 一、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贵州苗族医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大约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一70年代末期,在《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实施以后。这一时期先后以搜集和研究中草药的活动,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大搞中草药,培养农村赤脚医生为主题。代表人物有袁家玑、石仲香、杨济中、杨济秋、林修灏、李采兰等,各地区、各单位共同努力,搜集民族民间验方 10000多个,药物标本5000多份。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有贵阳市草药学习组编写的《贵阳民间草药验方录》、贵阳市卫生局编写的《贵阳市中草医民族医秘方》、《贵阳民间药草》,原贵州省中医研究所编写的《贵州民间方药集》、《贵州草药》(上、下集)、《贵州中草药验方选》,贵州省卫生厅编著的《贵州中医验方秘方》,贵州省药检所编印的《常用草药手册》,贵州省战备中草药队编印的《中草药资料》等书籍;开展了对一些苗族常用药化学成份研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验证工作,是早期苗医药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情形。这段时期应为该学科的孕育期。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前个阶段的工作并没有明确提出民族医药的概念,而是包含了民族医药内容的中草药。所以严格的说来,苗医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和开发是从本时期才真正开始的。在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卫生厅、贵州省中医管理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批民族医药工作者如陈德媛、陆科闵、唐永江、缪美淑、潭学林等在这方面作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1984年《中国民族药志》出版,其中收载了疗效确切的苗药品种40余个,“苗族药“正式被大型书籍收载;1987年,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所陆科闵等同志在对本地区苗族用药经验进行了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苗族药专著《苗族药物集》。1987年原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室(即现在的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民族医药研究所的前身)正式立题“苗族医药调查”,历时8年,以陈德媛为负责人的调查组对苗族医药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采集苗药标本数千份,并于1992年编著出版了《苗族医药学》,首次从医史、医理、药物、验方多方面对苗族医药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初步提出了苗医“纲、经、症、疾”的理论模式,向人们展示了苗族医药的全貌。把苗族医药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来贵州苗药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996年陈士奎等编著的《中国传统医学概览》对苗族医学进行了专章介绍,加大了苗医药在国内的影响;1999年,为了配合贵州苗药产业的的发展,贵州省民族医药研究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编写了《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一书,进一步总结了苗族医药的历史源流、发展历程、医药理论特色及开发利用经验。这一阶段的工作不仅使苗族医药这一学科在民族医药中正式展现,而且对后来贵州苗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了良好的奠基作用和推动作用。这一阶段则是本学科的形成期。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随着贵州省苗药产业的倔起和快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其列入贵州省后继支柱产业,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新一轮苗医药研究的热潮已经掀起并不断走向深入。2001年,汪毅主编的《中国苗药彩色图集》出版以照片代替传统的线条图来体现苗药的原生形态,使苗药的表现更加逼真。2002年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民族医药研究所与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合作完成了国家重大基础工作项目的子课题“苗药标本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并制作、鉴定、收藏了一批高质量的苗药凭证标本。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所通过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了品种较全的苗、侗药物标本库。黔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用苗药治疗皮肤病疗效卓著,被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民族医皮肤病重点专科。2003年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收载了许多苗族药常用品种,为新品种的开发提供了法定标准方面的依据。目前贵阳中医学院邱德文、杜江主持编写的《中华本草》系列中的《中华本草·苗药卷》已基本完成,《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集》也已立项,正在积极的编写之中。而且,近年来在贵州每年都有数10项苗医药方面的科研项目申报,内容包括理论研究、文献整理、质量标准、化学成份、指纹图谱、药理作用、分子生药学研究、制剂与开发、临床验证等等,这些工作的实施和完成都体现了苗医药学科的发展正在走向深入。 也正是由于该产业的发展和苗族医药在国内外影响的增加,呈现出对苗医药基本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广泛需求。2003年12月,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由贵阳中医学院牵头省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合作的“苗医药理论的系统研究”课题作为中药现代化重点项目正式立项。本项目将在原有研究和新一轮全面、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融会各地经验、各家学说,认真分析、梳理、归纳,系统整理,努力丰富和完善苗医药基本理论,为苗医药学科和苗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由数 10位专家组成课题组的工作正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云南、广西、重庆等地全面展开,并已收集了如各种学说、诊断方法、特色疗法、用药经验、秘方验方及珍贵的苗医民间手抄本、医学记录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本项工作将编著出版《中国苗医药》专著和建立3个相关的数据库,完成后将为新一轮苗医药学科和产业的发展夯实理论基础。 二、研究队伍及机构 在贵州从事民族医药研究的专业机构除了有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民族医药研究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台江县苗医药研究所等事业单位以外,多家企业所属和私立性质的研究所也逐步发展起来,如贵州民族药厂所属的贵州民族医药研究所、老来福药业所属的康本苗医药研究所、兴义吉仁堂药业的苗医药研究所等。另外、省内的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等高校纷纷参加到这一工作中来。随着苗药影响的加大、国内许多有实力的科教单位也介入了这一领域的工作,如中国中医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武警总医院、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大大增强了本学科的科研实力,工作内容也更加广泛。同时形成了对苗药产业科技方面的有力支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