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土家族医药文化圈中南北流派的学术特点(2)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核心提示: 3土家族医药文化圈内南北流派的学术特点 3.1土家族医药文化北部流派的学术特点 3.1.1巫医结合是鄂西南土家族医药文化现象。在鄂西南清江一带,以巴文化、楚文化、巫文化为背景的土家族医药文化在学术上突显楚巫文
3土家族医药文化圈内南北流派的学术特点
3.1土家族医药文化北部流派的学术特点 3.1.1巫医结合是鄂西南土家族医药文化现象。在鄂西南清江一带,以巴文化、楚文化、巫文化为背景的土家族医药文化在学术上突显楚巫文化特点,“象出生婴儿一样就早早地烙上巫医的生理印记“。早期土家族医药识药治病,从巫到医,再到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现象,是由于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遗存及历代文化滞后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医药文化现象。早在2 000多年前,巴人就把巫术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用于治疗疾病,就是由这些是医非医,是巫非巫而结合的巫医,将鄂西南土家族医药文化承传下来。他们用这些“法术”、“巫术”、“医术”给患者以心理和药物治疗,时而收到药(术)到病除的效果。在土家族医药文化衍进与发展进程中,巫医及其巫术对医药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3.1.2 “三元学说”构建了土家族医学基本理论框架。
清末,鄂西土家族名医汪古珊(1839~1911年),编纂了一本集土家族民间医学与传统中医于一体的医学著作《医学萃精》,提出了“三元观”,将“天、地、人“,“精、气、血”,“上、中、下“三元学术观点融于人体解剖、生理、病机、辨病立方之中,从而基本形成了土家族医学基本理论框架。
3.1.3形象生动的药物命名和按功效分门别类的土家族药物。
鄂西南土家族地区,药匠们便于认识药物,把一些常用的、具有特殊功效的药物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如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铁灯台、一口血等药物名称。在药物的分类上主要是按药物功效与疗效进行分类。将具有活血止血、消肿祛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通筋活络等功能大致相同的药物称之为“七十二七“,如金边七、羊角七、蜂子七、麦子七、雷公七、辣椒七等 70多种七类药物。将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能大致相同的药物称为“七十二还阳”,如破帽还阳、石笋还阳、打死还阳、铺盖还阳、金丝还阳、松毛还阳、岩耳还阳等70多种还阳类药物。
3.1.4疾病多以动物形象、发病部位、季节与性质来命名。如羊癫风、飞蛾症、桃花症、秋燥症、衙门症、火疔、血崩山、白虎症等。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上,主张内外兼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的治疗方法。
3.1.5古代土人应用施州草药,是较早载入我国本草学的土家族药物。在《图经本草》中,收入施州(今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生长、当地土人用的药物28种。如“小儿群,生施州,土人有用疗淋疾“, “紫背金盘草,生施州,土人单用此一物,治妇人血气,能消胎气,孕妇不可服“……清江一带药物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当地的草药就零星地载人本草专著中,是土家族药物学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3.1.6土家族药物十三反、三十六反是鄂西南药匠总结的临床用药经验。在土家药的两大反药系列中,当地土家族药匠对土家族药物配伍与禁忌的高度概括,为后人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临床用药经验。
3.2土家族医药文化南部流派的学术特点 3.2.1毒气学说为土家医药病因学基础。土家医把瘟邪致病的统称为毒气,瘟气包括风、寒、湿、火四种;毒邪主要有风毒、寒毒、水毒、雾毒、火毒、热毒、瘟毒、食毒、虫毒、草毒、气毒、尿毒、痰毒、粪毒、脓毒、胎毒等近20种。毒气又分三大类。一是天毒,由气候异常变化而生毒气致病;二是体内蓄积内毒素致病;三是自然界毒邪致病。
3.2.2气血与冷热的变化为土家医病理学基础
气血失调引起的病理变化。气血充足,人体生命力旺盛,气血失调体内百病滋生。冷热失衡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冷热是相互转化的,因此在临床上常常出现冷热错杂的病理变化,冷与热的病理表现,是土家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气与血、冷与热或气血与冷热的变化,都会引发不同的病理过程。如气热则血热,引起心火上炎,小便热赤,气冷则血寒、寒则气阻筋脉,引起周身痛楚。
3.2.3土老司“五位一体”的医术。“五位一体”是湘西土老司(梯玛)创造的土家族经典医术。土老司是土家族民间兼职医师,他们总结出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对应的“刀、针、水、火、药”“五术一体”的疗法,“根、叶、花、果、皮”“五药一体”的土家族药草。将民间“推拿、按摩、扎、绑、吸”五种外治法兼施应用。如脓肿疱疮,以金、火对症;蛇兽伤,以水、土对症;对骨伤疾病,以木对症。在土老司创造的“五位一体”医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五行”派生的“五术一体”疗法、“五药一体”药草、“五行对症”的医术等。现今湘西土家族地区的20多种传统外治法,就是在土老司“五位一体”的医术上发展起来的。如推抹疗法、火功疗法、正骨疗法、提风法、放痧疗法、瓦针疗法、熏蒸疗法等。
3.2.4独特的药物学基础
一是药物分类体系。按药物性能分为三类,即冷性药(寒药)、热性药(温药)和平性药。按药物序数分为三十六血、三十六蜈蚣、七十二风、七十二莲、七十二藤等。
二是有严格的配伍禁忌和药物使用方法。湘西土家医在药物应用中也总结了具有反畏现象的十四种药物,简称草药十四反。在土家族民间,药匠治疗很讲究忌口,如痨病、伤病患者忌发物,如雄鸡、鲤鱼、魔芋豆腐等食物。在用药方法上,有煎服、冲服、吞服、炖蒸内服、酒泡、磨汁等加多种服药方法。土家族药匠用药以新鲜植物药为主,在计量上一般不严格,过去药匠对单味药常以一把、一根、一节、一蔸、一块为计算单位。
三是药匠在用药前讲究炮制。土家医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切制法、煨制法、焙制法、佩带法、汗渍法、腌制法、炒制法、埋制法、阴干法等近20种炮制方法。
3.2.5用辨病立证观点,创立了三十六症、七十二疾的临床证候学体系。土家族药匠将惊证(指急性惊疾之病)归纳到三十六惊(经)证候系列,将慢性证候、杂症(病)归纳到七十二疾证候系列。当然这样分类也不是绝对的,在各类惊疾证候中往往交叉或重复归类。在三十六惊、七十二疾两大证候系列以外,也常常将同一类疾病或同一病因致病的疾病也用三十六、七十二这个序数来记述某一类证疾。如三十六血症、七十二风、七十二痧、七十二痒、七十二劳、七十二霉等。
3.2.6有较为系统的服侍哲理和服侍技术
土家族医匠称护理为服侍。在服侍上注重人文关怀,视病人为视人,有高尚的医德和较为熟练的服侍操作技术。湘西土家医将服侍技术总结为五大类。一是基础服侍,二是心理服侍,三是用药服侍,四是饮食服侍,五是气候服侍。通过对病人的身心服侍,使患者达到“三分治疗,七分服侍“的康复效果。
土家族医药文化是祖国传统医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医药文化产生和发展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别是早期受到巴文化、楚文化、巫文化、傩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就土家族医药文化整体而言,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共存的一种民族医药文化现象。从局部而言,土家族北部文化的主流是巴文化,或巴楚文化及楚巫文化影响最深,其医药文化具有“巴楚文化、巫楚文化”的特质。土家族南部文化的主流是沅湘文化,受其影响最深的是土家族自身文化—梯玛文化 (土老司文化)。土家族医药文化南北两大学术流派的共同点是从神到巫、从巫到医、神药两解,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当地的民族医药文化精髓,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点,这就是土家族医药文化圈共性中的个性,多家学说也促进了土家族医药文化的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