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毛南族医药概述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核心提示: 毛南族是贵州省世居的土著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称为佯债人,其民族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经过上世纪80年代国家民族识别以后,现在贵州省的毛南族有3万多人,居住在以平塘、惠水、独山三县为中心的贵州
毛南族是贵州省世居的土著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称为佯债人,其民族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经过上世纪80年代国家民族识别以后,现在贵州省的毛南族有3万多人,居住在以平塘、惠水、独山三县为中心的贵州南部地区。
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对贵州少数民族医药进行调查、挖掘、研究。贵阳中医学院民族医药研究所为此专门立项,对毛南族医药进行调查研究和整理。
贵州毛南族,历史上称为佯债人,自称为“印绕”或“哎绕”。佯债人的历史似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据《清一统志》记载:“猛猹杂居,天河思恩又有狳、獠、徉之属,皆盘瓠遗种“。佯债人称呼的出现,史籍和方志记载较早,据民国《贵州通志》建置志沿革表记载:“五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务州,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更名思州,并为州治“。明代《读史方舆纪要》称其(思州)“东连沅靖,西接涪、渝,为楚、蜀之唇齿,实西南雄胜之地“。并说: “思州蛮有徉猫、仡佬、本瑶(老)、苗质 (子)数种”。这段记载说明,早在唐代贞观年间设置思州时就已有佯债人的存在,距今已有 1 350多年的历史。
贵州毛南族的来源,较为一致的推论是明洪武(1391年)因政府“调北征南”而从江西临江府(现江西临江市)南迁而定居贵州平塘一带的,尚有源自江西省凉州府同曲县的一支。
20世纪80年代,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过调查研究,民主协商,本着“名从主人”的精神,佯偾人正式确定为毛南族。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毛南语没有方言的区别,只有土语的差异,内部一致性很大。根据语音的差异程度,参考词汇和语法的细微差别,将毛南语分为3个土语区:河东土语;河西土语;姚哨土语。
佯偾人古代在贵州分布极广,据清代《乾隆志》:“徉猿播之遗民也。有杨、龙、张、石、欧等姓。一统志所载,都匀等府外、施秉、龙泉、黄平、余庆及龙里皆有之“。毛南族目前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惠水、独山等三县境内,拥有225个自然村寨,现有人口3万余人。
毛南族居住在贵州高原南部的温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但可耕地少,早在明代以前就有男耕女织的记载。历史上还有栽种棉花的习惯。长期以来,毛南族的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纯,交通不便,因此社会发展十分缓慢,生产力水平极低,明代嘉靖(公元1565年)年间《思南府志》说“旧有蛮夷佯债……处菁山者,芟林火之,因播种,谓之刀耕火种“,直到20世纪40年代仍以自耕自食为主。上世纪60年代以前,林业在毛南人的经济社会贡献中占较大的比例,约为30%,后由于滥伐而逐步消退。随着社会的发展,毛南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日益增多,毛南族从古代单纯种植粮棉作物,到近代发展成农、林、牧和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
为了同自然作斗争,为了民族的生存、繁衍,毛南族人民逐渐认识和积累了当地生长的动物、植物和矿物药,经过漫长的实践,形成了用医用药的经验,为本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毛南医认为导致人患病的原因主要是环境和自然灾害。佯债人在古代,史籍称其“以岩穴为居“(见嘉庆《广西通志》),后发展为“荆壁四立而不涂”的草棚,到了近代,才发展成木架结构的瓦顶或草盖的平房,加之气候四时多雨,人居于其中,易受寒气所侵,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致人患病的原因;另外受到虫、兽伤害,饮食调节不均,各种跌打损伤等均为常见的病因。
毛南医认识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的任何病变,均可以从外观表现出来。毛南族医师通过望、问、拿脉、摸病灶等方法来诊断疾病。望即察颜观色,看病人的颜面色泽,病人面色华润光泽者,其病情较轻,易治且预后良好;面色枯槁晦暗者,则体内气血较衰,病重难治且预后不佳。问即询问病情,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各种情况,以达到对病人患病情况的掌握。拿脉则是号病人动脉,通过脉象的变化,借以了解患者病情。摸病灶则是对跌打损伤致骨折伤筋或体内有包块的病人用手触摸,以确定包块的位置情况、骨折断端的情况,判明病情的轻重,拟定治疗的方案。
毛南族医药源于实践。毛南族医师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疾病发生、表现的症状及特征,由于无文字记载,多以口口相传和默记经验的方式相传,故已有不少渐渐失传,有些受到中西医的影响,而借用中西医病名为己所用。流传下来的多通过其病所表现的症状命名,易记好学,如“老鹰惊”,病人发病时表现为行动不便,手不停抖动、抽搐,其手形如老鹰一般。治疗则用老鹰爪熬水洗。治疗中用不少歌诀来反映疾病的情况,如淋巴结肿大,毛南族医师在治疗时,先用锄头把顶在肿大的病变部位上,再用桐油烧锄头另一端的铁制部分,边烧边念“铧口腿爬沙,铧口腿爬沙“,以温度传送到病变部位的“热敷”方式,通过治疗使病人包块消失。
毛南族医药在发展的过程中,同其他民族传统医药史一样,也有着“巫医”的烙印。过去佯偾人有了疾病,就托一老年妇女用病人的衣服包上一碗米、一角二分钱、三柱香和部分纸钱,去找“巫婆”看病。“巫婆”看病时,首先摆一张四方桌,将一张簸箕摆在桌上,倒出部分米于簸箕内,其余的米用病人的衣服包成一小包,拿在手上,燃香化纸后烧一小点黄蜡,将头巾拉下遮住眼睛,问清病人生辰八字后,开始唱歌求鬼,边唱边将米包杵在簸箕里的米堆中,等沾上一、二颗米即指出哪一颗米是哪样鬼在作祟。反复进行,直到米不沾衣就算没有鬼作祟了。如系鬼作祟,即向来人说明某鬼用猪解,某鬼用鸡、用鸭或用肉来解;如系家神,则给某某祖公上坟(多用鸡,也有用猪的);如系土地菩萨则要“大做”,扩大仪式的规模,最后还要“敬神”,才能解除灾难。
现在的毛南族医师则比较讲究看病的程序,看病有“三去三不去”原则。病人或其家属亲自来接,有一定的礼,心诚则风雨无阻都要去,此为“三去”;如果病人仅是写信或带信,或路过也不亲自请,表示对医师不尊重,即不去,此为“三不去”。看病前用一碗米作药钱,碗之大小可随意,病愈要来谢师,并带些礼物(衣服一件、酒、钱等),表明病人及其家属对医师的尊敬,对礼物的数量和价值却没有具体的规定。
毛南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毛南族医药通过千百年的流传,祖祖辈辈传承了许多治病救人,教人行善积德的歌诀。如开始看病先念一段口诀,即:“默记神农,百草皆药,还愿祖师,一定帮我,药王仙师,保佑弟子,行医治病,百治百应。救死回生,有功之日,报答深恩,报答恩情,疾病断根。忘恩背义,旧病重生,神仙医不好你,送你下地做阴人”。采药时则有对神农等古代药王表敬重的歌诀:如“自从盘古分天地,三黄五帝定朝纲,风调雨顺民安乐,无忧无虑过时光。从古原来无药方,神农皇帝心不忍,哪根草药性子软,哪根草药性子刚,采得百草治百病,采得百药保安康”。
毛南族聚居地,各种动植矿物资源丰富,毛南族医师用药以居住地附近的药物为主,多数为植物药,且多鲜用。采药有不少禁忌:1、属于羊、蛇、鼠这三天不采药;2、挖药用锄头时,头二锄下去锄头碰到蚯蚓,说明这棵药效果不好,认为不顺利,故不能用;3、采药前先嚼几粒米再采药;4、用药后要敬师父。
另外,在诊断后去采药时,要念口诀,如“左手挖药左手精,右手挖药右手灵,华佗弟子传送的,河边喊妈喊得应”。认为如此则挖药的效果就象儿子在河边喊妈一样,一喊就能答应(一治就有效果)。
用药也有禁忌:泡酒药如果是用于妇女疾病则不能加散血飞;内服草药期间,忌吃豆腐、鱼、香菜等;对母猪肉、羊肉、马肉等发物也要忌,认为这些食品虽不影响疗效,但患者治愈后一旦再吃这些食品就会发病。跌打损伤患者,治疗期间要忌酸、糯食。
毛南族医师还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杜仲、牡丹、白芍、苦参等药材。既是为了临时用药方便,也有美化环境,起预防保健作用。
毛南族部分方药介绍:
1.接骨:
外敷:接骨丹、刺老包(雀不沾)、散血飞、大血藤(五香血藤)各适量,煎水。发热加泡
桐根皮,不发热加五加皮根。治疗时用手摸,依据患部情况,用杉木皮做夹板,用上述药外敷。或用上药制成丸储备,发热即敷患处。遇急诊患者时捣碎以酒糟包软调匀以敷患部,或以酒服下。
内服:大血藤、见血飞、八爪金龙各适量,白金条(白龙须)15g,草乌2片(以500g酒2片为标准),一枝黄花、香附子(酒制)、路边黄(仙鹤草)。用500g 25。米酒浸泡,泡3~4天,1次喝25—50g,早晚服。
2.乙肝:
(1)金丝桃50~100g(干品),熬水早晚空腹喝。
(2)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地柏枝、鸡血藤各适量。
3.黄疸性肝炎:
(1)铁包金50g、野黄梦花50g、茵陈25g。水煎,早晚空腹服,一个星期即愈。
(2)甲肝:
虎杖、铁包金、黄栀子、田基黄各适量,煎水内服。
4.骨痛:
天鹅抱蛋、樟木子、隔山消各适量,煎水或打为粉末,早晚服。
5.消化不良:
藤叶细辛须根5~lOg(干品),切细,开水吞服(严格控制为10g以内)。
6.头痛:
头晕药适量,发烧加马鞭草50g(干品)。
7.蛇咬伤:
一支箭,研碎,用淘米水兑,点头部百会穴,从上往下抹。
8.肾炎:
杜仲白皮、刺揪白皮,合打成面,放在猪腰子内,蒸熟,连肉吃。
10.肾虚:
黄精适量,炖肉吃。
11.肌肉生疮:
青竹标全草包患处生肌。
12.白带过多:
白胭脂花根50g、岩白菜25g、白糖适量,炖仔鸡或甜酒吃。
13.烫伤:
黄柏皮,晒干后捶茸,水调敷患处。
14.感冒:
大血藤根适量煨水服。
15.慢性支气管炎:
筋骨草、十大功劳、虎杖各50g,煎水内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