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藏医学火灸穴位“安东第一穴”的认定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作者:周先卡 时间:2013-08-28 15:08:00
核心提示: 藏医火灸疗法是藏医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之一,对某些疾病疗效显著,所以在应用火灸的过程中正确掌握穴位、适应症、禁忌症极为重要,在《四部医典》中屡次讲到灸于“安东”第一穴一隆穴、第二穴一赤巴
藏医火灸疗法是藏医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之一,对某些疾病疗效显著,所以在应用火灸的过程中正确掌握穴位、适应症、禁忌症极为重要,在《四部医典》中屡次讲到灸于“安东”第一穴一隆穴、第二穴一赤巴穴、第三穴一培根穴等穴位分类,而却没有明显地提及“安东”三口之说,但在《秘诀医典》中暗示了三口之意。三口乃是“安东”及左右旁各开一寸处,三口并灸疗效更为显著,但对热性胆病、血病、五官孔窍、男女生育脉道、脉搏浅表等处皆禁施治。误灸则热病急剧、血管干缩、感官失敏、阳痿不举、绝育等后果。
1“安东第一穴”的认定
“安东”是指头部前屈时后面突起一骨或第7颈椎底下的凹陷处。“关节”指2~3骨连接之处,帝玛•丹增彭措讲到:“人体关节的节与四节气的节、竹节皆有分界之意。”即人体脊椎等骨骼相互连接的分界处,“第一”是指“安东第一穴”在背部20个“安东”穴位中处于第一位。穴位在《金巴四部医典注释》中分为手术窍、灸穴、穿刺穴3种,本文所谈安东第一穴属灸穴,即脉络聚合处。此穴位的辨认在《紧要之匙》载:“三因和脏腑等各患病部位、脉络聚合处可灸治的部位皆称灸穴。”藏医学界两大学派即强巴学派和宿巴学派对“安东”第一椎节的辨认也有所不同,强巴学派认为“安东”是椎间空隙之总称,低头时突出之骨称第一椎,而宿巴学派则低头时出现的突出骨称“安东”,其下之椎间为第一椎。由此,强巴学派有放艾柱于椎间凹陷处,而宿巴学派则有放艾柱于突出骨上之习惯,此外,林曼扎西著《医学四续释难》:“将突出骨作第一椎实误,颈椎有五,突出骨为最下之颈椎,从突出骨向下量一寸为第一椎隆穴。”不管是对理论知识钻研颇深的强巴学派还是对秘诀经验了如指掌的宿巴学派,都有很好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证,所以很难谈论两种学派的观点是非,但本人认为椎间空隙之总称为“安东”即大椎,低头时突出之骨的第一间隙为“安东第一穴”,故将艾柱放于椎间凹陷处,当今藏医医疗实践中灸于颈部高突椎骨凹陷处为多见。《祖先口述》云:“低头时颈部高突处为‘安东’,不论是寒性或热性疾病、夜间失眠、白昼嗜睡、耳聋、舌苔灰白、颈椎僵硬等疾病适用火灸疗法。‘安东’下方第一椎节为隆穴,主治疯癫、痴呆、疟疾等疾病”。《蓝琉璃》云:“椎节是总名称其意为上下之间隙,颈部低下时高突部位为‘安东第一穴’。”因此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基本相近。再者,可知“安东”一词不仅指第一背部穴位,而应从第一胸椎至所有胸椎、腰椎、骶骨等二十个背部穴位皆可称为“安东”,此意在《四部医典》中得到充分体现。
2“安东第一穴”的功效
火灸穴位有医生所指和患病穴位两种。医生所指称固定穴位,是医生取定的既定穴位,有背部穴位、前身穴位、头部穴位、上肢穴位和下肢穴位等。患病穴位称阿是穴,是医生用食指按压患者的疼痛部位时患者自觉有舒适感或剧痛,并能显出按压痕迹、脉搏闪跳、青筋显露等部位,《四部医典》云:“此类既是医生所指也是病位所指。”,“安东第一穴”是背部穴位中的第一穴,也是隆穴。主要治疗疯癫、战栗、心神不安、痴呆、哑结、夜间失眠、白昼嗜睡、耳聋、舌苔灰白、颈弼i僵直及惶病。从隆谳旁开_一寸为三口,《月王药诊》载:“灸于一椎三口处,对老年疾病有显效,对陈旧热症渗于骨、血液偏盛效果更佳,对上体沉重和瘿病等诸症亦有良效。”等,三口并灸对老年性疾病疗效显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