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治疗篇 > 正文
  • 浅谈哈萨克民族医药理论

  •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作者:海拉提•哈力毛拉迪娜•阿里汗木拉提•巨尼斯 时间:2013-08-28 14:41:00
  • 核心提示: 哈萨克民族是中华少数民族之一,哈萨克民族的祖先是《史记》、《汉书》记载的乌孙、康居、奄蔡,原在哈萨克草原的塞种、月氏,以及后来进入哈萨克草原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民族也或多或少先后融
      哈萨克民族是中华少数民族之一,哈萨克民族的祖先是《史记》、《汉书》记载的乌孙、康居、奄蔡,原在哈萨克草原的塞种、月氏,以及后来进入哈萨克草原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民族也或多或少先后融入了哈萨克民族,从而形成了现今全世界拥有1500多万人的哈萨克民族。许多世纪以来,哈萨克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新疆阿勒泰地区是哈萨克民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是哈萨克民族语言文字、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风俗习惯等保存完好的区域之一,是哈萨克民族医药的古籍挖掘、收集整理、系统研究、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起源地。
        我研究所2007年开始专门组织专家以500年前哈萨克圣医乌太波依达克•特列吾哈布勒于1473年撰写的,于1994年新疆卫生科技出版社整理编辑出版的《奇帕格尔巴彦》(医药志)一书中,挖掘、搜集、研究、整理产生的哈萨克医学理论体系。《奇帕格尔巴彦》是介绍哈萨克民族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其中详细、系统地记载了哈萨克医药学基础理论。
        哈萨克民族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将万物及人类的产生、发育、发展、灭亡等规律与自然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科学的辩证分析和阐述。认为人类生命的发展过程必定有一个特定的并且赖以立足生存的最基本的核心物质。最终将万物及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渊源归属于六元学(阿勒特突固尔)中,即天元(肯斯特克)、地元(突热阿合)、明元(加热合)、暗元(哈热昂合)、寒元(苏俄合)、热元(俄斯特合)c
     1吾孜叶格阿勒特突固尔(六元)学说
        哈萨克族医学中的吾孜叶格阿勒特突固尔(六元)学说主要是以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自然规律与人类生、长、盛、衰规律之间关系的独特的思维方法,是哈萨克族医学中的独特的、基本的理论之一。同时运用六元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养生等方面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季节的更替、时辰的转换、十二属相异同、聚居区域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区别等紧密的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生态整体观念,说明了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从而演绎出了哈萨克医学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吾孜叶格阿勒特突固尔(六元)学说中的“吾孜叶格”在哈萨克语中是“每一件思维、设想、行为、万物所具有的核心目的和性质根源”之意,“阿勒特”是“六”的意思,而“突固尔”是有“底座、立足点、支柱、根源、渊源”之意,其最终的含义是“根源”的意思。阿勒特突固尔,即天元(肯斯特克)、地元(突热阿合)、明元(加热合)、暗元(哈热昂合)、寒元(苏俄合)、热元(俄斯特合)。
    1.1天元(肯斯特克突固尔):指人类及万物所占有的空间或位置。天元以水、声音、空气、运动空间四大支柱来发挥其特性。哈萨克医学用天元阐述人体生理、解剖、病灶空间,药物的生长空间,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经过的空间等。
    1.1.1无限空间(切克斯孜肯斯特克):泛指无限的宇宙空间。
    1.1.2生存空间(加依哈勒玛勒肯斯特克):泛指人类及万物的生存空间。
    1.1.3液体空间(夏依哈勒玛勒肯斯特克):泛指流动空间。
    1.1.4整体空间(图鲁哈勒克肯斯特克):泛指人体所占的空间。
    1.1.5脏器空间(牡雪力克肯斯特克):泛指人体脏器在人体所占的空间。
    1.1.6病理空间(斯尔哈提克肯斯特克):泛指人体病灶空间。
    1.1.7药物空间(达日木扎尔瓦特克肯斯特克):泛指药物生长的空间或药物经过人体各部位直至到达病灶部位所经过的空间。
    1.1.8治疗空间(达日木道勒克肯斯特克)——指治疗过程中药物发挥作用的活动空间。
    1.2地元(突热阿合突固尔):指人类及万物赖以生存的立足点。它以立足之地、土壤、金属、沙石、植物五大支柱来发挥其特性。哈萨克医学用地元来阐述脏器的固定位置、病因在机体的固定位置、固定的病变部位、疾病的确诊、特征、归属、药物生长区域等。
    1.2.1 整体的地元(图鲁哈勒克突热阿合):泛指人类的外形差异及聚居区域。
    1.2.2脏器的地元(牡雪力克突热阿合):指人体每个脏器在人体内特定的位置。
    1.2.3病理的地元(斯尔哈提克突热阿合):指致疾病发生的部位。
    1.2.4药物的地元(达日木扎尔瓦特突热阿合):药物生长的位置或药物进入人体后发挥作用的部位。
    1.2.5治疗的地元(达日木道勒克突热阿合):指药物通过吸收到达病灶发挥治疗作用的过程。
    1.3明元(加日克突固尔):一是指自然光(塔比格依加日克),如:阳光、月光、矿石反射之光等;二是指人造光(加萨玛勒加日克),即人类为了生产、生活采用各种方式获取的各类光;三是指智慧之光(帕热沙特加日克),即人类在生产、生活当中通过探索、学习揭开的一切事物的未知且深奥的方面.从而使之变为熟悉的、明了的规律,哈萨克医学将这一过程归为明元。
        哈萨克医学中将阳光归为阳中之阳光、光之父,即库尼跌篾;将月光归为阳中之阴光,即木尼跌篾;将人造光归为阴中之阳光,即吞跌篾。用明元阐述对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用药等方面对于人们已知的一面。分为以下5类:
    1.3.1整体的明元(图鲁哈勒克加日克):指可以通过直观得出的综合性认识和结论。
    1.3.2脏器的明元(牡雪力克加日克):通过眼睛观察、大脑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称之为脏器的明元。
    1.3.3病理的明元(斯尔哈提克加日克):指经过直观的视觉刺激直接影响人体情志的致病源。
    1.3.4药物的明元(达日木扎尔瓦特克加日克):一是指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药材的形态特征,二是指药物生长必需的光照条件。
    1.3.5治疗的明元(达日木道勒克加日克):一是指通过辩证分析得出的治病原因、病灶部位,二是指治疗过程及疾病专柜过程中已知的方面。
    1.4暗元(哈让合突固尔):有夜、暗、未知之意,一指人类需静眠养神的条件;二指要去无限遐想,研究并探索的未知领域;三指为繁衍后代进行交配的所有隐蔽空间。
        哈萨克医学将人体生理、病理、内藏脏腑之间、脏器与器官之间、药物属性方面等方面的未知的、尚未研究透的一面归为暗元。其分为:
    1.4.1整体的暗元(图鲁哈勒克哈让合):指人体观察不到的、未知的病因的变化。
    1.4.2脏器的暗元(牡雪力克哈让合):每个脏器的未知功能与病理变化的统称。
    1.4.3病理的暗元(斯尔哈提克哈让合):指人体病因不明、久治不愈的病因。
    1.4.4药物的暗元(达日木扎尔瓦特克哈让合):一是指药物功能特性未知、不确定的、仍需要深入研究的方面。
    1.4.5治疗的暗元(达日木道勒克哈让合):指对疾病的病因、病灶部位不确定,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内容。
    1.5寒元(苏吾克突固尔),一指季节性寒元(篾孜格勒德克苏吾克):是自然界季节变化中的寒、凉;二指气候性寒元(热阿依勒克苏吾克),是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寒、凉、潮湿之象;三指人体性寒元(突玛哈勒普特苏吾克),是人体先天具有的且平衡人体恒热的固摄之寒。
    1.6热元(俄斯特克突固尔):一指季节性热元(篾孜格勒德克俄斯特克),是自然界季节变化中的热;二指人造性热元(加桑德俄斯特克),是哈萨克医中为补充机体热能,来维持生命、延续生命的用各种方式自制出热能;三指人体恒热(突勒哈勒克俄斯特克),是人体不断从饮食中获取的维持人体生命的,且与人体恒寒平衡的热属性。
    2阳阴(吾孜叶克一科孜叶克)学说
        阳阴(吾孜叶克一科孜叶克)学说是哈萨克医药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族医学家乌太波依达克在《奇帕格尔巴彦》一书中将一切事物内、外都存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用吾孜叶克(阳)、科孜叶克(阴)作为代号,并运用这一代号概念来解释和阐述宇宙间相互对立的万物及同一事物内外存在的相互对立面以及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状态的阴阳两个方面,并由此演绎出阳阴(吾孜叶克一科孜叶克)学说。以阳阴(吾孜叶克一科孜叶克)学说中万物间均存在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及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统一关系的观点,即用阳阴(吾孜叶克一科孜叶克)学说解释人体组织结构、脏器的生理与病理、病因、疾病的产生、发展规律,同时说明药物的生长区域、来源、属性特征、饮食原则等,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鉴别诊断。
        哈萨克医药理论中利用阳阴(吾孜叶克一科孜叶克)学说对立的属性来说明以下几点:
    2.1人体组织结构:把人体腰部以下分为阳(吾孜叶克),腰部以上为阴(科孜叶克);男性右侧为阳(吾孜叶克),左侧为阴(科孜叶克);女性右侧为阴(科孜叶克),左侧为阳(吾孜叶克);人体外显十二器官为阴(科孜叶克),人体内藏十二脏器为阳(吾孜叶克)等。
    2.2人体生理功能:哈萨克医学将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运动过程均可用阳阴(吾孜叶克一科孜叶克)学说来概括,如:功能属阳(吾孜叶克),物质属阴(科孜叶克)。人体生理功能以人体十种生理平衡状态来维持,即温热、干燥、稀湿、松软、紧硬、醒动、静眠、吸收、排泄10种物质的生理平衡状态,其中:温热、干燥、醒动、紧硬、吸收为阳(吾孜叶克),寒凉、稀湿、松软、静眠、排泄为阴(科孜叶克),若该对立出现失衡,机体就产生疾病。
    2.3人体病理变化:若机体10种生理平衡状态发生失衡,既机体阳阴(吾孜叶克一科孜叶克)也将失衡,从而导致机体产生疾病。在诊疗机体疾病中调整机体的阳阴(吾孜叶克一科孜叶克)失衡状态,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
    2.4诊断、治疗和药物归类: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归结为机体10种物质生理平衡的失衡,造成阳阴(吾孜叶克一科孜叶克)的失衡,即产生疾病的原因。哈萨克医将药物的归类分药性(斯叶孜勒木)、药味(塔特木)。药性(斯叶孜勒木)分寒、热、温、凉、大寒、大热6种,其中热、湿、大热属阳(吾孜叶克);寒、凉、大寒属阴(科孜叶克)。从其药味(塔特木)来讲,辛、甜属阳(吾孜叶克);酸、苦、咸为阴(科孜叶克)。了解药物的阳阴(吾孜叶克一科孜叶克)属性,对疾病辩证下药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3气候(热阿依)学说
        气候(热阿依)学说是解释气候变化与人体之间关系的学说。如果气候变化出现太过或不及将会失去常规的相对平衡状态,都会导致人体内10种物质的生理平衡失衡,从而成为或直接或间接的致病源导致疾病,或为其他致病源的发生创造条件。
        哈萨克医学理论将自然界气候现象分为:风(夏勒达玛),寒潮(苏萨克),寒(俄孜格玛),湿(思孜纳),暑热(特木克),热或炎热(胡孜纳或克孜得尔玛),温暖(舒瓦克),严寒(阿亚孜),雾蒙(布冷和尔),云(杜勒),晴(阿依和),暴风雪(布尔哈克)12种,并广泛运用于医学中。将12种气候变化与十二时辰、12个月、每个季节、每周、十二生肖等联系起来,来说明人类生活环境的气候变化与人体先天禀赋、后天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和承受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描述了人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抵抗疾病、易患疾病的体质特征理论。
    4循环(阿勒玛斯木)学说
      循环学说把认识和研究自然界和人体内的“阿勒特突固尔(六元)学说”、“吾孜叶克科孜叶克(阳阴)学说”“热阿依(气候)学说”、“斯尔哈提斯别甫克尔(病因)学说”等学说的内容汇聚起来,运用于人体,从而引申出了用来阐明昼夜转化、四季更替、机体与脏器问血液循环、净化过程的;机体对饮食消化、吸收、化生的;疾病发生发展的;治疗后病情转归的六大轮回、转化、循环、补充过程以及把它们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联系融合起来的循环(阿勒玛斯木)学说。
        循环(阿勒玛斯木)学说在哈萨克语中有转化、转换、化生、替换、轮回、循环等之意。由于四季、昼夜、气候(热阿依)的不同变化引起了机体对四季甚至每日的饮食的不同需求与对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就是说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预后的循环(阿勒玛斯木)过程与四季的变迁、昼夜的转换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实践和临床运用中,成为哈萨克族医学理论,特别是生理、病理学的理论基础,并指导着临床和生活实践。
        循环(阿勒玛斯木)学说又分为季节循环(篾孜格勒德克阿勒玛斯木),昼夜循环(瓦合特提克阿勒玛斯木),血液循环(罕德克阿勒玛斯木),饮食循环(奥加勒得克阿勒玛斯木),病情循环(斯尔哈特得克阿勒玛斯木),治疗后的病情转归(达日木道勒克得克阿勒玛斯木)等六大部分。
    4.1季节循环(篾孜格勒德克阿勒玛斯木)在哈萨克医中的应用。哈萨克医学认为春季是大地苏醒、植物萌芽、昆虫复活、宿疾复发及各种疾病传染的季节,是潮湿、寒凉之季,机体寒湿(斯孜纳)偏盛之季,故禁用吐、泻及寒湿之药,易伤气(胡瓦特),并提倡在此季节用放血疗法来净化体内污血;夏季是植物繁盛之季,人体虽感舒畅,但体液不充实,因此夏季禁用吐、泻,防止机体脱水,古代哈萨克民族提倡多在此季骑马、饮用马奶,防止机体吾孜叶克偏盛;秋季属风、热、早晚凉爽,在此季节可减轻或治愈湿热所致的疾病,古代哈萨克民族认为该季节更适合骑马,并提倡多食用水分多的食物;冬季属严寒,该季节宜食羊肉、牛肉、马肉、熏肉、酸奶等补充机体吾孜叶克的食物,以抗寒,因饮食肥厚、故提倡在该季节用泻下法去除体内多余的、沉积的机体沉渣及堆积物。
    4.2昼夜循环(瓦合特提克阿勒玛斯木)在哈萨克医中的应用。哈萨克民族将2个小时作为1个时辰段,将1个昼夜分为12个时段,以六六分为左右两翼,右翼属阳、明元,即凌晨4—6时(叶色克柯尔汗),早晨6—8时(唐尔腾),上午8—10时(萨斯克),中午10~12时(图斯),下午12一14时(合依木),傍晚14~16时(别新);左翼属于阴、暗元;即黄昏16~18时(贝瓦克),晚上18—20时(克什),上半夜20~22时(英尔特),深半夜22~24时(哈坦),深夜O~2时(奥额木),下半夜2~4时(唐加克)。其中4个时辰段:凌晨4—6时(叶色克柯尔汗)属风,中午10~12时(图斯)属热,黄昏16~18时(贝瓦克)属湿,深半夜22~24时(哈坦)属寒,并认为该4个时辰段为关键时辰段,是给人体带来危险的时段。
    4.2.1叶色克柯尔汗,即凌晨4—6时,认为这一时段是明元和暗元相互转换的交点,寒与热交替的临界点,使热元逐渐减弱,对地元产生极大的影响,故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产生影响。
    4.2.2图斯,即正午10一12时,认为这一时段热元、天元、地元相互作用共同排斥寒元,使其减弱到极点之时,也是极热影响着人体之时,故容易导致人体生理平衡失衡,引起疾病。
    4.2.3贝瓦克,即黄昏16~18时,认为此时的明暗、寒热、天地均处相交相斥之时,当争夺到优势或劣势地位后,各奔突显之处,显示其各自属性,故哈萨克民族认为贝瓦克是给人体带来危害或加重宿疾的时段,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不准在贝瓦克睡觉”这一说法。
    4.2.4哈坦,即前半夜22~24时,是指在深夜面朝西,北斗星正对着自己右肩的时辰段。认为此时明暗、寒热相互转换,天元与地元相聚在一个点,明元减弱至极点,暗元极盛之时,故易产生疾病或加重宿疾。
    4.3血液循环(罕德克阿勒玛斯木)在哈萨克医中的应用。血液在人体中不间断循环,吸收营养,发挥温煦、运输排泄废物的全过程。
    4.4饮食循环(奥加勒得克阿勒玛斯木)在哈萨克医中的应用。正常人在饮食一段时间后,经机体循环,产生饥饿感,继而刺激再次饮食,即为奥加勒得克阿勒玛斯木过程。这一过程也与季节循环、昼夜循环、血液循环有相互关联。
    4.5病情的转化(斯尔哈特得克阿勒玛斯木)在哈萨克医中的应用。机体循环过程不会总是保持在一个平衡的水平,由于各种原因,如:库尔特(病虫之总称,哈萨克民族认为是虫,现泛指各种致病菌)会导致机体产生疾病,出现异常病理变化,同时产生疾病的病因随时间的转换也会发生变化。
    4.6治疗后的病情转归(达日木道勒克阿勒玛斯木)在哈萨克医中的应用。哈萨克医学中要求依据病情转化的表现,明确诊断疾病的标准,从而正确的鉴别诊断,方能在病情转归的过程中正确变换治疗方法,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5体液(苏勒)学说
        哈萨克族医学中的苏勒学说是指机体产生的正常与异常液体的生成、分部、排泄以及与脏器、气(胡瓦特)之间关系的理论。哈萨克医学把苏勒分为生理性的(哈勒甫特苏勒)和病理性的(斯尔哈特苏勒)两大类。
    5.1  生理性体液(哈勒甫特苏勒)是指人体通过饮食消化吸收后产生的,具有营养、温煦、滋养并具繁衍后代功能的,人体必需的体液。生理性体液以其分布部位的不同功能也各不同。其分为加勒哈玛勒苏勒,即繁衍后代的基础体液;腾德日木得克苏勒,即精微之液,其又分为}肖化液(阿斯霍尔吐苏勒),淋巴液(别孜苏勒),津液(吉布图苏勒),血液(罕苏勒);排泄物(施哈日勒玛勒苏勒)指经机体循环排出体外的有害体液。
    5.2病理性体液(斯尔哈特苏勒)是指致病源进入机体后产生的病理性的体液。如:病理性汗液、尿液、粪便、鼻涕、眼泪、痰液、呕吐液、胆汁、性液等。
    6气、能量(胡瓦特)学说
        胡瓦特学说,哈萨克医学又称之为“阿尔哈吾”,指人类先天之本,具有促进生命活动的功能。是研究人体先天存在和后天形成、不断充盈,具防御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的学说。气、能量(胡瓦特)学说以其功能的不同分为五大类。
    6.1  江什勒克胡瓦特,相当于中医理论元气,是人类在母体内就禀有的,先天胡瓦特。它又分为黑木勒哈热克提克胡瓦特,即供人体运动之气;色孜木塔勒得克胡瓦特,即感觉、知觉之气;铁杰力斯特克胡瓦特,即固摄之气;霍萨克特克胡瓦特,即生育之气四类。
    6.2加尔什力克胡瓦特,指机体从后天饮食中获取并补充人体消耗的元气和防止致病源入侵机体的防御之胡瓦特。哈萨克医学把这种抵抗力分为特叶恩跌斯斯孜胡瓦特,指先天存在于少数人体内的自身免疫力;哈哈尔勒托铁篾勒胡瓦特,指先天存在于少数人体内的自身的特殊免疫力,这些人在几种恶性传染病同时流行时,均可抵抗;加斯热尼吐孜木得勒克胡瓦特,是后天的自身免疫力,就是说人体患某种疾病,产生了对这类疾病的终身免疫力,使其在一生中不在得同样的疾病;加萨玛勒加勒哈玛勒胡瓦特,是人工接种免疫。哈萨克医学巨著《奇帕格尔巴彦》中,有15世纪在哈萨克族民间将人的天花脓液注射于牛的腹股沟处,使其肿胀化脓之后,取其脓液再注人体来预防天花的记载,乌太波依达克在民问也使用过该方法;巴延斯孜托铁篾勒胡瓦特,是不持久的免疫力,即机体对某种疾病不能产生终身即特殊免疫力,若反复感染可反复出现短暂免疫力。
    6.3哈热西里克胡瓦特,指机体在生命活动中不断补充、积累并不断消耗的气(胡瓦特)。
    6.4塔尔什勒克胡瓦特,指人体潜在的胡瓦特,认为每个机体都会有先天禀有的甚至连自身都察觉不到的潜在力。
    6.5巴尔什勒克胡瓦特,指内藏十二脏器和外显十二器官各自特有的胡瓦特。
        综上所述,胡瓦特为人体提供能量,是人体得以健康并延续生命的支柱力。
    7病因(斯尔哈特色别普克尔列日)学说
        哈萨克族医学病因学说,指影响人体温热、寒凉、干燥、稀湿、醒动、静眠、紧硬、松软、吸收、排泄的l0种物质的平衡且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原因。它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形成、来源、特点、性质的理论,也是哈萨克族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
    7.1气候性病因:有些疾病的种类和危险性似乎直接与季节甚至昼夜气候的变化所致,如果气候变化的负荷远远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将会导致疾病产生甚至是死亡。
    7.2循环性病因:机体由于气候、饮食、生活方式或者其他因素不规律导致的机体各种循环失衡,继而使10种物质的生理平衡失衡,引起的疾病。
    7.3体液性病因:体液的失衡随着个体的差异而表现出各异的病理状态,主要是由于机体体液与胡瓦特之间的和谐状态失去平衡所致。
    7.4胡瓦特性病因:胡瓦特不足或是损耗将会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外邪容易入侵机体而产生疾病。
    7.5吾什克特克病因:指因精神刺激、情志内伤所引起的疾病。其分为两类:一类为篾热依勒,有舒畅、高兴之意;一类为色热依勒,有难过、恐惧、抑郁之意。
    7.6热性病因:是指六元的各种热性病邪直接或间接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7.7寒性病因:是指六元的各种寒性病邪直接或间接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7.8加孜木得克病因:是指人体遭遇人为伤害或意外创伤所引起的疾病。
    7.9喀哈尔勒病因:是指一种或几种传染源引起的疾病。此种病因继而会造成后遗症或精神性疾病。
    7.10喀哈尔斯孜病因:指单一的、区域性的具传染性或无传染性的疾病。该种疾病病程缓慢,区域性较强。
    7.11扎哈尔勒病因:哈萨克医学中扎哈尔意指“毒物”,是中毒或毒物咬伤所引起的疾病。
    7.12木聂孜胡勒克病因:是指人性格特征、个性不同所形成的一些病因。
    8脏器(木榭列尔)学说
        哈萨克族医学脏器学说主要包涵哈萨克族医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脏腑与器官的概念、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与体液、胡瓦特、机体循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外显的十二器官包括:毫毛(图克可涅)、皮肤(哈普铁克)、眼(塔尼塔勒)、鼻(木恩克)、耳(霍斯活了)、足(居日木)、手(吾斯塔玛尔)、关节(依格勒木)、舌(特勒)、颈部(巴吾孜道勒克)、腹部(胡萨克)、外生殖器(阿莱加普)。
        内藏的十二脏器包括:脑(美亚克)、口腔(奥尕孜)、肌肉(杰木特)、骨(随叶篾克)、肝(巴尔尕克)、心(喀哈尔喀克)、肺(叠木克)、肾(布尔格克)、胃(翁尕尔)、腺体(别则力克)、内生殖器(努哈勒玛)。
    9脉络空间(托尔拉斯罕肯斯提克)学说
        哈萨克医学将分布于人体大小粗细血管、细小脉络,体内各种通道等在人体中以一定的次序纵横交错形成的各种网络状的空间,以及产生各种感觉与知觉的结构总称为脉络空间(托尔拉吾勒一托热拉吾勒一托尔拉斯罕肯斯提克)。其中托尔拉吾勒是主枝核心,循行于深部之意,循行于人体内在脏器;托热拉吾勒是分枝,循行于浅表部位之意,循行于人体外显的、浅部的器官;而托尔拉斯罕肯斯提克是网络状空间之意。
        托尔拉斯罕肯斯提克学说是哈萨克先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实验中,从推拿、按摩、放血、拔罐等各种治疗手段中积累下来的,并与解剖知识相结合,在探索研究中形成的理论。
    10体质(比体斯德克萨帕)学说
        哈萨克族医学体质学说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观察,在综合研究人体的各种耐力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综合前面所述的各个学说的内容后逐步形成的,研究人类个体差异的理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