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蒙医瑟必素疗法是蒙医传统外治法之一。是在蒙古民族的生活实践和长期劳动生产中发现并积累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疗法。蒙古民族长期居住在草原、丛林、寒冷的北方高原地区,以狩猎、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并常患寒性疾病,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过程中创造出适合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以及地理气候的民间的、分散的、独特的治疗方法。同时蒙古族先民在分猎物、屠宰牲畜等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动物解剖结构层次知识,从而总结形成并发展了皮疗术、脏疗术、瑟必素疗法等。
2文献考证
蒙医瑟必素疗法属蒙医传统疗法。著名蒙医学家巴•吉格木德编著的《蒙古医学简史》中记载:“十三世纪,将伤员跌坐牛腹膛里进行治疗的方法与蒙医瑟必素疗法有相似之处”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撰的《饮膳正要》中记载:“……羊五脏补人五脏。羊肾补肾虚,益精髓。羊骨热,治虚劳,寒中,赢瘦。羊髓味甘、温。主治男女伤中,阴气不足,利血脉,益经气。羊酪治消渴,补虚乏”。利用蒙医瑟必素疗法治疗疾病的记录首次出现在伊希巴拉珠尔编写的蒙医经典著作《甘露四部•甘露之泉》中记载:“……马、野驴、毛驴的瘤胃热裹浴,主治四肢黄水、浮肿 。以上记载说明蒙医瑟必素疗法来自于蒙古民族的生产实践中自然形成的疗法,其疗法独特,除了利用羊瘤胃刍治疗疾病以外,还可以用山羊、鹿、象等动物的瘤胃刍治疗不同疾病。
3方法及注意事项
瑟必素疗法的操作方法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差异有所不同。大体上操作方法是相同的。用鲜宰的健康羊的瘤胃刍沫里加用蒙医药方,如三种子(栀子、川楝子、诃子)、黄水三药(白云香、苘麻子、决明子)、五根(蒺藜、玉竹、白芨、天门冬、天花粉)等,根据患者体征、症状、病情可加减乌兰一13味汤散、益肾十七味丸等,另加点黄油、白酒少许。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注意“赫依”的干扰,经常配以防御“赫依”的方剂或肉骨汤。瑟必素疗法的护理比治疗更为重要,静养护理时间为2l一49日,饮食以软、易消化、流食为主,适宜于安静的环境静养。忌辛、辣、咸、冷、生、硬、油腻食物。忌烟酒、喝茶(尤其红茶),避免喜、怒、哀、乐、用力、噪声、操心等。注意避免风吹雨淋、受风着凉等。
4作用机理
蒙医瑟必素疗法具有祛寒抑制赫依、燥黄水、消肿、解挛润僵、增强胃火、养脾血、滋肾阳、祛风寒、增强免疫功能等功效。从宏观角度,以蒙医整体观理论、寒热调节原则,不仅使各种疗法的寒热与疾病的寒热相对应,而且把气候、自然环境与人体及各器官、脏腑的寒热作为有机整体考虑 。利用动物(羊等)的解剖与人体解剖相似的特点,以瞬间热发汗、利用健康动物(羊等)的脏器吮吸人体疾病的神奇疗效的传统疗法。
蒙医学认为皮肤为六病入门之首门,皮肤被覆在身体表面,属触感器。以蒙医五行、阴阳学说,皮肤属气元素,在胚胎阶段主要靠气元素之特性形成,是病变赫依窜行途径。以精华与糟粕学说,七素(食物精华、血、肉、脂肪、骨骼、骨髓、精液)之一脂肪的糟粕为皮脂与汗水,则滋润皮肤使之柔软 。以蒙医引病外除的治疗疾病原则,疾病是由皮肤等侵病六途径(皮肤、肌肉、脉管、骨骼、脏、腑)进入机体形成疾病,出现各自的各种症状。病因分布于皮肤,扩散于肌肉,串行于脉管,侵于骨骼,降于脏,坠于腑而成病 。蒙医基础理论辨证分析认为,蒙医瑟必素疗法是利用羊瘤胃刍趁热及皮肤的油脂性发汗,改善气血循环,通过皮肤汗毛孔吮吸人体疾病的机理,达到治病的目的。
5展望
蒙医瑟必素疗法是以蒙医整体观、蒙医五行、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应用蒙医寒热平调节原则、引病外除原则,辨证羊五脏补人五脏原理,通过瞬间热发汗、经皮肤汗毛孔吮吸人体疾病的一种蒙医传统自然疗法。具有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惠,宜推广使用等特点。
蒙医瑟必素疗法是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疗法,我们应该从蒙医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践阐明蒙医瑟必素疗法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同时利用物理学,生物医学等现代科学手段,研究创造出患者更易于接受的瑟必素疗法模型,更加发挥蒙医瑟必素疗法的独特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