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苗医称之为蒋刚欧姓囊,此病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于腹部、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此病在I临床常见,属难治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不及时往往出现神经后遗症,疼痛难忍,病程较长,西药治疗尚未有较好的方法。我科10多年来收治1000例,其中肝经郁热证300例,脾虚湿蕴证300例,气滞血瘀证400例,为解决治疗带状疱疹而立题进行治疗和研究,攻克中医药、苗医药有效药物,减少病人痛苦,指导临床用药有较好实施作用。
1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收治1000例,其中男性490例,女性510例;年龄最大者为93岁,年龄最小者为10岁,80岁一90岁以上150例,60岁至79岁500例,30岁至59岁250例,29岁以下100例。
2治疗方法
2.1内治法2.1.1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苗医认为风毒薰肤症,称之为兰蛇缠腰。治法:清热解毒止痛。中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煎服,每日3次。苗药:I号清热解毒止痛丸,每次2丸,每日3次,苗药丸组成由嗅炯而棱索嘎(见血飞)、桂格略(七叶一技花)、珍姜(木姜子)、桂架山(龙胆草)、佳比利吉(八爪金龙)、莴灰莴菲(蒲公英)、莴灰秋(土大黄)、亚嗅黑访(黄柏)、磋格里那(伸筋草)等药适量研粉制成药丸(医院制剂)。2.1.2脾虚湿蕴证:常见于本病的极期,苗医认为热经热病,称之兰蛇挂膀。治法:清热解毒,除湿止痛。中药:可选用除湿胃苓汤加减,煎服,每日3次。苗药:用清热解毒止痛Ⅱ号丸,每次2丸,每日3次,开水吞服,上证方中加高米仰(马齿苋)、磋格里那(伸筋草)、阿本(土人参)研粉制成药丸。2.1.3气滞血瘀证:见于恢复及后遗神经痛期,苗医认为热经湿毒,称之为兰蛇钻心。治法:活血散瘀,通经止痛。中药:选用活血散瘀汤加减,煎服,每日3次。苗药:清热解毒止痛Ⅲ号丸,每次2九,每日3次,开水吞服,方由Ⅱ号丸方中加莴坎仰(夏枯草),野兰麻、水灯草、亚野络、白马骨等研粉制成胶囊(医院制剂)。2.2外治法2.2.1兰蛇缠腰(急性期)局部疼痛,除内服药外,外用苗药止痛水,搽患处,每日3次,医院制剂,用药有镇痛作用,无毒副作用。2.2.2兰蛇挂膀(极期)病情重,疼痛难忍,夜间疼痛重于白天,除内服药外,配合Ⅱ号止痛药水、Ⅱ号止痛药膏,搽患处,每日3次,可配合神灯针穴治疗,增强止痛作用。2.2.3兰蛇钻心(神经后遗症)病程较长,疼痛。大量西药用后,局部神经疼痛,除内服药外,配合苗药止痛水搽患处,并用Ⅱ号止痛膏外搽患处,每日2次,选用相应穴疗可提高疗效。
3治疗结果
肝经郁热证300例,其中男性150例,女性150例,有效250例,好转40例,中断治疗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0%。
脾虚湿蕴证300例,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55例,有效240例,好转40例,无效10例,中断治疗10例,有效率为80%。
气滞血瘀证400例,其中男203例,女性197例。有效300例,好转80例,中断治疗10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80%。3型总有效率为90%。
4体会
带状疱疹为慢性难治之症,且为多发病常见病,如治疗不及时,往往出现神经后遗症,疼痛难忍,西药治疗尚未有好的方法,本专科运用中医药配合苗医药治疗1000例,按肝经郁热证、脾虚湿蕴证、气滞血瘀证进行临床研究,收治按内服外用苗医药配合,本着创新研究思路与攻克难点和措施,经过l临床治疗,苗医药确有较好疗效。苗医认为,兰蛇缠腰以清热解毒止痛丸I号,兰蛇挂膀用清热解毒止痛Ⅱ号,并用清热解毒止痛Ⅲ号内服,每日3次,每次2丸,开水吞服,配合中药内服,共为结合相益得彰,根据病情选用外治法,治疗中除少数。病人中断及疗效不佳外,均收到较好疗效,总有效率为90%,且无毒副作用。苗医称之为讲岗烟,医药均为特殊方法,屡用屡效,同单纯西药、中药均有优势,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改进中医药汤药,丸药内服,便于长期服用,同时增强病人治疗信心,同时扩大民族医药有效方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